記者葉立斌/台北報導
108新課綱即將上路,課程特別強調孩子的素養導向,而「服務學習」正可以塑造孩子的核心素養,無論是培養學生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面向。服務學習推動多年來,老師及學生對於服務學習心態及觀念是否有改變?青少年對於服務學習的認知,又是什麼型態?
根據調查顯示,8成6青少年每年至少參與服務學習一次,青少年每年平均服務24小時。然而服務學習應該強制規定嗎?6成青少年認為學校應視個人意願從事服務學習(60.6%),近三成表示學校應該強制規定(28.1%)。
近五成的青少年因學校規定而服務學習(52.4%),其次是為升學加分(35.1%)、增加人生經歷(34.3%)、追求自己興趣(32.8%)。國中生(50.8%)比其他階段更在乎服務學習是否幫助升學加分,國中(50.8%)、高中(34.8%)大學(21.0%)。
▲金車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年平均服務24小時。(圖/記者葉立斌攝影)
喜歡服務學習者(46.5%)高於不喜歡者(7.4%),如果可選擇內容項目有9成4青少年考慮服務學習,願意服務學習者(40.4%)、考慮(53.7%)。而青少年最愛的服務內容以休閒旅遊(45.2%)、生態保育(27.6%)、教育輔導(24.3%)佔多數。
為最期待服務的對象為幼兒童(38.4%)、一般民眾(32.2%)及國際海外和偏區(26.0%)。青少年最常在學校做服務65.5%,其次是社區53.2%,最常做環境清潔(65.3%)及教育輔導(24.7%)。老師是推動服務學習最重要的關鍵,五成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受老師影響(56.9%),另一半是同儕(50.9%)。青少年從事服務學習,收獲來自成就滿足(51.4%)、快樂喜悅(50.1%)、以及希望累積社會經驗(43.7%)。
不過進行服務前,該有的知識也該要有。八成以上的大學服務學習為必修課程,但僅三成青少年表示在服務學習時有提供完整資訊與知識(33.0%)。為提供被服務者更適合的服務,辦理單位應提供詳細完整的服務資訊,充分瞭解服務目標與事先溝通,以避免反而造成干擾或消費被服務對象。
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從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服務學習或志願服務的參與比例與時間都有提升,雖然半數(52.4%)仍是因為學校規定而參加,但是半數青少年仍是喜歡(46.5%)且高達9成4願意或考慮參與服務學習,社會參與在新課綱列入三大面向之一,以素養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更在意青少年面對未來的態度與適應力。其實,不論是社會創新跟地方創生,都是希望藉由青年的服務力量走出同溫層,擴大青少年的視野與文化包容力,並從中反思成長,將經驗內化為智慧,才是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另外,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第一個接觸的場域,楊淑瀞老師認為父母親的身教對青少年服務學習意向也有重要關聯,讓孩子們從小就從玩樂中學到助人的美德,習慣養成後,孩子們自然而然會把服務當成一份應為的責任。
高二學生王詠駿表示「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王詠駿高一開始加入根與芽志願服務社,最喜歡從事銀髮服務。在今年5月及7月到榮民之家服務百位長者,雖然有些高齡者耳朵重聽,可能要用很大的音量他們才聽得到,不過看著長輩們因為我們的服務而開心,自己也很感動,長輩還會握握詠駿的手表達感謝。
雖然服務後感到身體很疲累,但王詠駿還想再繼續服務老人家!他從服務中學會青少年除尊敬銀髮族外,更重要的是互動跟溝通,在服務長者中學到的知識,也可以帶回家用在跟自己阿公阿嬤互動,縮小彼此的距離。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二年級梁容爾同學表示,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跟著媽媽一起去服務,從一開始的「玩」、「習慣」到現在覺得服務是「責任」,「服務」已經成為容爾生活中的一部分。進入國、高中後,也加入學校的服務性社團,甚至連大學都選擇社會工作系就讀。
梁容爾所做的服務範圍很廣,從老人到小孩、從國內到國外,最特別的是在高中時參與了舊鞋救命整理二手鞋的活動,並在因緣際會下跟著夥伴們一起到了肯亞,在那邊看到了肯亞居民的需要,於是回台發起「非洲養雞計畫」,希望幫助當地居民能自立更生!梁容爾覺得在服務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結交到來自不同領域都樂於服務的夥伴,並且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本次調查於2018年9-10月間,總計回收2,943份有效樣本,有效回收率為92.0%,在信心水準97%下,有正負3%以下的抽樣誤差,施測後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