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電子報/文/陳淞山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之後,兩岸問題並沒有成為民進黨內部檢討修正的聚焦議題,此從蔡英文總統在選後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成員時表示:「基本上這次是地方型選舉,人民沒有在兩岸政策議題上做出選擇或重大改變,在九合一選舉後,政府維持現狀政策仍然不變;政府對城市交流採正面開放態度,希望交流不要有政治前提,不要受到政治議題干擾」,意味著蔡總統雖然在選戰過程直指「外部勢力介入台灣選舉」,尤其是假訊息透過網路傳播的推波助瀾,在選戰中造成衝擊,但是因為民進黨已經慘輸敗選,為了穩固她自己在黨內參選總統連任的「優勢地位」,不願意在內憂情勢下多開闢「外患」的戰場,因此,刻意定調這次九合一選舉的結果與兩岸政策沒有關連,所以維持現狀的政府政策與開放兩岸城市交流的立場並不會改變。
當然,這次的地方大選,大陸當局雖保持關注但卻比以往都更展現高度的自制與節制,所以,並沒有對大選的結果造成比較明顯的直接影響,而台灣多數民眾也並沒有因為兩岸關係的政治問題導致投票行為的較大變化。
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2020的總統與立委大選,「兩岸因素」就很可能不會成為重大的選戰議題或影響投票行為變化的重要關鍵呢?台北論壇董事長蘇起認為,明年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將變得前所未有重要,台灣的2020年總統大選主軸將從過去的統獨之爭,轉為「親中」或「親美」的鬥爭,也因此蔡英文「一定會成為民進黨下一個候選人。」蘇起的理由是,主因還是中美競爭,也因此現在檯面上最了解美國、最能夠掌握利用美國因素的蔡英文一定會成為民進黨下一個候選人,民進黨沒有人能夠取代蔡英文。
▲民進黨在這次九合一選舉中大敗。(圖/林佳龍臉書)
蘇起董事長的論點很有意思,是站在國際政治或中美競爭關係的專業立場去做分析解讀,可是幾乎都是親美派的民進黨大多數人未必支持或贊成這樣的觀點或推論,尤其是蔡英文當年在民進黨中能夠冒出頭並兩次參選總統的理由,根本都不是因為「美國因素」,如今她能否繼續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也未必與「美國因素」有直接的關連性,反而可能側重的是「會不會贏」的問題,如果最後還是蔡英文出線參選,所謂的「美國因素」只會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未必就是重大因素,執政能力、領導能力、黨內整合能力、敗選檢討反省能力以及兩岸因素的綜合考量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問題是,如果蔡英文最後出線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其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方向會不會有所調整改變?未來的選戰主軸當中,與「兩岸因素」相連結的經濟問題及公投操作究竟會不會成為重大的聚焦議題?尤其是,東奧正名公投以一百萬票的差距落敗,主要原因是民進黨及蔡英文政府刻意低調並消極處理所致,而明年又是喜樂島聯盟及獨派人士即將全力推動台灣正名與入聯公投議題的重大時刻,「勝選」是蔡英文及民進黨最重要的政治目標,蔡英文究竟會做什麼樣的政治判斷與選擇?這是關鍵所在!
選後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推動的「兩岸工作小組」並與國民黨執政縣市長聯合一起,準備明年登陸大陸行銷台灣的農特產品與觀光,而剛連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立即宣布12月20日將繼續舉行台北與上海城市交流的雙城論壇,陸委會也已表明不會以會晤為前提,來要求來台的上海官員遵守,等於間接鼓勵兩岸可以繼續開放城市交流。這些政治跡象顯示,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有機會打開對話溝通之窗,是有可能因為雙方各自釋出善意並主動搭橋來打開僵局。可惜的是,處在中美貿易大戰的政治風暴所波及,以及台灣明年又是總統立委大選的選戰競爭重要時刻,又如何期待兩岸雙方的主政者願意誠懇面對並敞開心胸共同來解開兩岸的政治困局呢?
▲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立刻宣布要組建兩岸小組。(圖/資料照)
看起來,一年多以後的總統大選似乎應該不會是親中或親美的大戰,而是與中國因素相連結的政治及經濟問題的交互角力較勁,而縱使民進黨最後不是蔡英文出線參選,其發展結果也可能是如此!民進黨不會因為「美國因素」來決定總統提名人選,充其量「美國因素」是誰代表出線後考量勝選需要所必需面對或操作的議題。
因此,蔡英文總統能否出線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問題,是民進黨內各派系與政治菁英,尤其是其同時參選的黨籍立委,以會不會贏或會不會被拖累為出發點,在做政治評估與考量的重要關鍵,目前蔡英文是否能夠出線?當然還在未定之天呢?
總之,兩岸因素與問題一定會左右台灣總統大選的變化與發展,但如何把這個不確定的因素降到最低?應該是兩岸主政者要發揮政治智慧來共同面對與解決,這是「危機預防的安全性管控」,也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相當重要的「民心向背」關鍵問題,這是雙方共同該擔起的政治責任,任何一方都不該為了選舉輸贏或政治統戰目的而進行傷害兩岸人民情感及權益的政治操作,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