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新聞/中國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成功 強權競爭再度展開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黎蝸藤/新新聞

中國在登月上的進展激發「第三次登月競爭」。過去以科研、炫耀國力、比拚社會制度等非直接戰略因素為特徵的登月競爭;這次要現實得多,可視為以戰略競爭為標誌。民族主義已再次上升為國際主要矛盾,而科技發展也把太空競爭和星球大戰變為現實。

中國探月太空船「嫦娥四號」一月三日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順利著陸,引來西方媒體和國安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探月太空船嫦娥四號是首艘登陸月球背面的航空器。(圖/翻攝自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

太空競賽轉向,月球被冷落

在征服太空之路上,美國和蘇聯曾遠遠地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在上世紀五○到七○年代,美蘇展開太空競逐,以顯示國力和彰顯制度優越性,雙方都取得令人不敢想像的成就。當時兩國都把征服月球當做主要目標之一。蘇聯率先拍攝月球背面、率先用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美國則率先把人送上月球,還多達六次。在人類登月競賽中失敗後,蘇聯在一九七六年停止了月球競賽,美國也不再探月。

月球當時沒有被進一步重視,是因為登月耗資巨大,而經濟和軍事價值也不大。雙方都曾有在月球建立基地的設想,例如美國一九五九年制定地平線工程(Project Horizon),但以當時條件,維繫一個有人居住的基地代價太大,機器人技術又沒有發展到足以承擔日常軍事基地操作的程度。美國曾有把月球做為核試驗場地的構想,甚至已提出方案,最後擔心影響月亮環境,妨礙人類登月,以及擔心國際影響,最終擱置。

月球上一片荒蕪,以當時的技術衡量,有價值的礦物不多。當時科學家最關注的是氦3(3He)同位素,它既沒有放射性,在理論上又可做為核聚變原料。它在月球背面儲量相對豐富,可望成為新能源。但美國科學家在地球試驗多年,至今也始終無法成功實現能商業化的氦3的可控聚變。加上在月球上開採和運輸成本之巨,這些經濟活動構思也只能存在於紙面之上。

於是雙方把太空競賽轉向其他方面,月球反而被冷落了。到了冷戰後期乃至冷戰結束後,蘇聯/俄羅斯的航天技術止步不前(但在一些方面靠吃老本依然先進),美國則優先考慮發展太空梭、太陽系和系外太空等探索。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63期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