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仕祥/台北報導
228是中國大陸對台31項措施實施一周年的日子,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今(27)日表示,陸方研發了「31條」APP,將於今天正式發布,聲稱這款APP能夠集中展現目前大陸包括25省區市在內的72個地方落實「31條」的實施細則、最新資訊。陸委會隨後發出新聞稿表示,陸方的對台31項措施多數「言過其實」,注重包裝而忽略對台的實質權益保障。
▲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資料圖/記者林仕祥攝)
陸委會表示,陸方去年公布的「對台31項措施」,大多屬於既有措施或與外資待遇相同的內容,在其實施周年後,雖然中國大陸各地方均推出「落實」措施,但仍不脫31項措施本質,且普遍未能落實執行。經相關機關評估,對我影響仍屬有限,依據相關統計,去年1台商赴陸投資金額為85億美元,較上年減少8.1%,連續3年負成長,諸多台商反映未感受優惠,在陸投資日益困難;民國106年國人赴陸就業為40.5萬人,持續呈下降趨勢;學生赴陸就業、實習人數及教師赴陸任教均未大幅成長,台生赴陸就讀「高校」3千餘人,遠遜於赴其他國家留學的3萬多人。
陸委會指出,國台辦改變宣導方式,推出「31條」APP及「受惠」樣版,意圖誇大實施成效,反而凸顯其「惠台」名不副實。事實上,許多台商反映適用上仍有許多困難或無「受惠」感受,例如:領取「居住證」後,在辦理信用卡、搭乘高鐵或飛機等仍未能享有「同等待遇」的便利。陸委會呼籲國台辦,與其大張旗鼓辦宣傳,不如多做實事,確確實實改善台商、台生等在陸待遇,保障其應有之權益及人身安全。
陸委會強調,31項措施中有多項是中國大陸因應經濟發展及美中貿易衝突需要,而藉此強化對我科技產業技術及人才磁吸,並擴大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之依賴。惟因「中國製造2025」已引起國際警戒,經濟成長下滑亦影響對我企業吸引力,其吸納台灣經濟實力的意圖實難達成。陸方對台31項等相關措施的主要目的,在利用片面開放措施深化兩岸融合,意圖拉攏台灣民心,分化台灣內部,以加速兩岸統一進程。但因北京宣布不放棄武力犯台,外交打壓,製造兩岸和平發展的人為障礙,再多的融台措施也難以拉近兩岸的距離。
陸委會提醒,在31項措施之外,陸方若干配套措施存在的風險亦不容忽視。例如:對在陸國人核發「居住證」,以「便民」之名,將我國人納於其管制下,挑戰我國法律對兩岸人民區隔的界線,削弱我國主權,對個人亦有隱私遭監控及成為徵稅對象的風險;形式上取消台灣人民在陸就業需申請「就業證」的規定,但實際上仍面臨差別待遇及當地職工排斥問題;將在陸國人納入大陸「五險ㄧ金」社會保險,未必符合國人實際需要,且加重國人負擔等。
陸委會表示,經評估陸方「31項對台措施」對我方影響仍然有限,惟因陸方持續強化對我各項措施,尤其針對青年、學生、高科技,值得我方警愓及預為因應。陸委會依據行政院指示,於去年4月2日會同相關機關成立的長期性專案小組,仍持續針對中國大陸對台相關措施進行追蹤與研析,將適時完成研析報告後,向社會大眾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