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廷羲/經理人月刊
多數人應該都認同,工作的一個意義是賺錢應付生活開銷,滿足需求、欲望。但你是否思考過,究竟擁有多少財富,才稱得上足夠?愈有錢,真的愈快樂嗎?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提出 「伊斯特林悖論」 ,他認為,只有在窮困時,增加收入才能帶來幸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也證實,年收入超過 7 萬 5000 美元(約新台幣 220 萬元)後,即使賺更多錢,也不太會改變人的快樂指數。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作者、日本首位讀心師 Dai Go 從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角度分析,
金錢與幸福感不成正比有兩大原因:人們不懂得自己「需要多少錢」以及「應該如何使用錢」。
他舉例,當你走進咖啡店,指定中杯飲料,店員不小心做成特大杯,你會產生「喝不完、很浪費」的念頭,代表你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但如果把「咖啡」換成「金錢」,得到意外之財時,卻不會嫌太多,因為我們對財富的輪廓,缺乏具體概念。
這導致,一般人的金錢觀是,錢會愈花愈少,為了避免缺錢,就得養成存錢習慣。然而,Dai Go 說,「為了儲蓄而儲蓄」只治標不治本,意義不大。他提出 「金錢螺旋理論」:
把錢投資在喜歡且與工作有關的事物上,磨練謀生技能,提升技術後,不但能賺更多錢,也因重複有興趣的事,獲得幸福感,形成正向循環。
也就是說,與其存錢,不如存下「努力」,肯投資自己,才有機會成長。 他以自身為例,由於從小喜愛讀書鑽研理論,有次念到讀心術(mentalism,具備洞悉他人思想的能力),備感好奇、加以練習下,使他成為日本首位讀心師。成名後,他常接受電視台邀約,配合節目演出,雖然賺進大筆收入,卻沒有更快樂。
Dai Go 才意識到,他的興趣其實在於閱讀,因此卸下讀心師身分,把資金、時間全花在讀書上。一年後,他在日本知名動畫網站「niconico」上成立的新知頻道,成為付費會員訂閱的前 30 名,更受邀到企業、大學擔任顧問與講師,成功開啟職涯新頁。
不過,Dai Go 強調,要啟動金錢螺旋,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找出「值得投資的興趣」 。他建議,可以運用心理學上 「心流」(flow) 的概念,當作篩選標準。心流指的是做某件事情時,因為全神貫注,忘記時間流逝的狀態,在完成後人會產生幸福感。
我們可以從產生心流的瞬間,思索自己對當前行為的喜好程度。例如,太投入工作,連辦公室電話響起也沒聽到,這時即使只是任務、例行公事,因為已經產生心流,就意味著當中可能「藏」著潛在的興趣,應努力發展。
Dai Go 總結,想執行金錢螺旋並不容易,因為人們習慣優先處理眼前的事,而非思考未來發展。好比花錢投資自己,需要長期才能得到回報,我們就很可能拿錢享樂,立即獲得愉悅。所以,執行這套理念的過程,更需保持「長期視野」,才不會落入短視近利的陷阱。
結合「金錢」與「興趣」,讓工作創造財富與幸福
為解決「錢不一定能帶來快樂」與「不知道如何使用錢」的雙重困擾,Dai Go 提出 「金錢螺旋理論」,把財富投資到自身的興趣上,形成 「金錢」→「興趣」→「工作」→「金錢」 的正循環。
▲(圖/Shutterstock)
Step 1. 投資自我興趣
先藉由產生「心流」的狀態尋覓興趣:
• 工作目的很明確
• 工作時全神貫注
• 知道工作的意義
• 工作後立即得到回饋感
• 工作不難也不輕鬆在掌控之中
Step 2. 在工作上鍛鍊更多技能
把賺來的錢賦予更多「價值」:
例一:一名職棒選手把薪水拿去享樂,成績一落千丈。
例二:一名職棒選手把薪水聘請體能教練、營養師,最後成績更好。
Step 3. 提高工作難度且增加收入
不要把心力花在不相關的事情上:
例: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小時候會到圖書館,把書名有「投資」的書都看兩遍。
Step 4. 繼續把賺來的更多錢,投資在興趣上
買「經驗」比買物品的意義更大:
例一:工作者把薪水拿去買喜歡的手錶。
例二:工作者把薪水拿去買昂貴手錶,因為出席商務論壇時,可以與手錶界的成功人士有話題。
延伸閱讀
• 是什麼害你感受不到幸福、快樂?一位「愛炫耀」的有錢人,教會我的事
• 找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快樂就會敲門嗎?讓內心更充實、幸福的必修課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2019年2月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