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居住在台中的91歲徐阿嬤因突然呈現無意識狀態,且雙手彎曲、不停顫抖,整個人猶如喪屍貌,家屬緊急將其送醫,經檢查發現是心跳過慢引起,經裝設心臟節律器後,患者再也不用煩惱因心搏過慢而昏迷了。
▲醫師許楹奇提醒,裝有心臟節律器患者應定期回診及按時服藥,當感到暈眩、心悸、胸痛等症狀時,應盡快赴醫檢查。(圖/亞大醫院提供)
替該患者診治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楹奇表示,徐阿嬤到院經緊急處理後,漸漸恢復意識,並可與家人交談,醫師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原來是心搏過慢引發短暫無意識症狀。
許楹奇說,一般成年人在休息狀態下,正常心跳範圍介於每分鐘60到100下之間,但若心跳速率每分鐘少於60次,則為心搏過慢造成,對於沒有症狀、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此為正常生理現象,但對於竇房結異常、房室傳導阻塞,或分支術阻斷的患者,則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許楹奇指出,造成心搏過慢的原因包括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藥物過量等,而最常見的原因為心臟節律細胞退化,在平時,節律細胞會規律且穩定發電,讓人在靜止下可以維持正常心跳;而竇房結為向節律細胞發號施令的總司令官,當竇房結退化失調,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尤其當心跳僅剩每分鐘20到30下,甚至停頓而影響血液輸出量,便可能導致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
許楹奇介紹,針對心搏過慢的患者,可透過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於胸前皮下放置一個大小約50元硬幣的心臟節律器,並將一條或兩條導線經靜脈植入心臟,當心搏過慢時,心臟節律器會適時介入,透過一定能量的電流刺激心臟,以維持該有的心跳,通常心臟節律器的電力可維持7到10年,植入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以確保心臟節律器發揮最佳功能。
許楹奇建議,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電器設備,如電視、手機等並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但若需要定期接受核磁共振檢查、追蹤其他疾病的民眾,可能因強力電磁場影響心臟節律器,故可裝置適用於核磁共振的心臟節律器,以提升醫療安全度,此外,患者應定期回診及按時服藥,當感到暈眩、心悸、胸痛等症狀時,應盡快赴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