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50歲的吳先生規則在醫院門診追蹤其代謝症候群,因本身病識感良好,充分配合醫師醫囑,全家4口過著健康美滿的生活型態。有次回診接受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顯示陽性,大腸鏡檢查確診為大腸癌,外科手術治療後的病理檢查確定是第一期。吳先生目前身體康健,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並在醫院當個快樂的志工,可以說是當初的癌篩「有做有保庇」。
▲圖/翻攝自pixabay
一般人常會認為:「是不是自己運氣不好,自己才會得到癌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家醫科吳和益醫師表示,根據《科學》期刊報導:約66%的癌症是因為染色體的DNA突變引起的;而美國癌症研究學院(AICR)研究顯示,將近50%的常見癌症,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保持良好的體態、戒菸、施打預防針及做好防護措施來預防。
因此,吳和益醫師提醒指出,除了無法預期的「意外」,盡量要做到日常生活作息正常、健康飲食,並保有運動習慣,而且不碰菸草,還有一個主動出擊的機會,就是做「癌症篩檢」。
國民健康署於2010年起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擴大推動「四癌」篩檢: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以預防醫學的觀念,透過特定的工具,「在疾病還沒有症狀之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達到限制殘障或延長壽命的目的。」這4種癌症經證實,可經由篩檢早期偵測進而降低死亡率。
吳和益醫師說,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69歲的大腸癌死亡率15~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69歲婦女每2~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34%;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則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對於許多人會問:是否能用抽血就知道自己是否有罹癌的風險?吳和益醫師表示,抽血的腫瘤標記檢驗數值若在基準值之上,只能視為「有可能」罹癌,但不保證「一定」罹癌;對於已經確認罹患癌症者而言,腫瘤標記可用來評估癌症治療效果,是否有轉移或復發,作為一個方便的「追蹤」方式。
因此,目前並沒有「理想的」血清腫瘤標記,必須配合實際的症狀、病史和其他檢查,佐以醫師的專業判斷,才可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另,吳和益醫師建議,40歲以上成人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也提醒民眾若有以下狀況,應做健康篩檢,以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1.家族中有慢性病或癌症者。
2.長時間或突然感到身體狀況有變化及不適者。
3.不健康生活型態,如抽菸、飲酒過量、熬夜或不均衡飲食者。
4.自覺在生理或心理上,對自己健康有疑慮者。
5.自覺有病徵但無法確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