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垃圾魚」在中國氾濫成災! 吃貨沒轍 連食人魚都不想吃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人家中水族箱常見的「垃圾魚」(學名下口鯰,中國稱「清道夫魚」)近年來入侵中國河川,引發生態危機!由於垃圾魚是外來物種,且沒有天敵,在江河中容易大量繁殖。垃圾魚皮厚、刺多、肉少,加上味道不佳,所以中國吃貨不愛吃,連食人魚都避之唯恐不及。

▲俗稱「清道夫魚」的下口鯰近年在中國氾濫成災。(圖/資料照)

養過魚的人一定看過垃圾魚,一隻30元就能在水族館買到,牠們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吃掉飼料碎屑甚至其他魚類的排泄物,可以說是水族箱裡最好的清道夫。不過垃圾魚屬於外來物種,目前在中國境內沒有天敵,很容易在池塘、河川大量繁殖,捕食魚卵,嚴重威脅當地動物的生存,破壞生態鏈。

以往英國小龍蝦、美國鯉魚、非洲牛蛙等外來物種氾濫成災,中國的吃貨大軍往往透過上億張嘴將這些入侵者送進五臟廟,化解生態危機。但根據對岸網友表示,不是沒人吃過垃圾魚,只是垃圾魚實在難以下嚥,一來牠身上的刺比肉還多,二來垃圾魚的肉腥味過重,牠們平時吃下太多不潔的東西,人類吃了恐有健康疑慮。

垃圾魚不好吃,大概連號稱「水中狼族」的食人魚也心知肚明。在一個養滿食人魚的魚缸放進一條金魚會發生甚麼恐怖的事,網路上有很多實驗影片。有外國網友出於好奇,買來一條垃圾魚放進食人魚池作實驗,只見垃圾魚一開始躁動不安,在一張張血盆大口環伺下用吸盤四處探索、適應環境,不到一個小時就跟食人魚變麻吉了。看來食人魚再怎麼神經質、再怎麼兇狠,沒餓到發狂,壓根不想獵食這位「鏟屎官」。

台灣人最熟悉不過的垃圾魚原產於中南美洲,喜歡生活在溪流底部,以沉積的有機物為食,1970年代台灣水族館業者將牠們引進,用以淨化水族箱。過去幾年卻在台灣各地的溪流、水池發現牠們被棄養的蹤跡。恐怖的是,垃圾魚生命力超強,離開水面數十分鐘也能存活,甚至被觀察到在人類面前裝死,伺機連跳帶滾地回到水中。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生科系教授梁世雄指出,垃圾魚在12個小時缺氧的情況下仍然能存活,甚至在實驗室裡將其置於-20度長達8個小時也不會死亡,一條命硬得很。(編輯:陳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