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保祥/台北報導
中華職棒(CPBL)中信兄弟總教練Scott Budner(伯納)出生於1956年,進入職業選手生涯活躍在1977年以後,談到40年前的棒球環境,Budner認為衝擊最大是類固醇,如果早知道類固醇這麼好用,Budner說,「如果知道那東西(類固醇)這麼好用,早知道我也吃看看,能不能投到95英里。」
7月31日新莊球場賽前,透過阮柏緯協助翻譯,Budner談70、80年代往事。
▲Scott Budner。(資料照/記者王怡翔攝影)
Budner進入美職體系是1977年,最後一個球季是1981年,沒有升上大聯盟,之後長時間在小聯盟擔任教練,那時候還不是投1休4,基本是休息3天就先發,常常投到7局以上,有些投手甚至不滿教練8局換投,也不鼓勵年輕球員進防護室,Budner因為脊椎傷勢早早卸下選手身分。
Budner表示,80年代以前不管是大、小聯盟選手,絕大部分冬天都要找一份工作,因為打棒球薪水太低了,也不鼓勵選手做重量訓練,他的認知中,Babe Ruth在休季也是肥胖樣子,應該沒有很嚴謹休季體能計畫。
但現在則不同,職棒選手體型、強壯程度與40年前相比差很多,因為球隊現在都有配置體能教練,也些球團甚至重訓教練是獨立出來,也更重視營養學。
▲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兩件事情在70年代後期影響巨大,自由球員制度(FA)與類固醇,Budner回憶。
Budner最有印象的美職第一份FA大型合約是Andy Messersmith,最真實答案Catfish Hunter 在1975年與紐約洋基簽下5年335萬美元是第一個FA合約,Andy Messersmith則是第2人。
70年代以前,選手是永久球團歸屬,直到73年選手罷工獲得新版勞資協定,勞方獲得薪資仲裁權利,接續出現FA制度,球員終於有自由機會。
Budner說,1986年那個冬天,Jose Canseco突然變得很大隻,大家開始發現類固醇效果,有效果就會有人跟進,Mark McGwire、Sammy Sosa打破全壘打紀錄,是因為吃了類固醇又好表現,「不吃是不是我吃虧?大家才去思考是不是不公平。」
Budner認為不公平,很多偉大紀錄在70年代以前達成,卻被這些使用藥物選手相對輕易打破,例如Barry Bonds本身就是非常傑出選手,吃藥後打了73轟,Budner覺得太誇張了。
自由球員制度出現,伴隨著類固醇、重訓刺激選手有追求更好表現動機,尋求更大份合約,也有聲音認為,大聯盟默許類固醇橫行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