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袁瑋熙昨天表示,香港社會的政治組織化較低,「雨傘運動」也不算有真正的大台。而「反送中」的捍衛自由訴求,和一次次示威形成的群體認同,讓無大台的社運得以持續團結。
▲學者袁瑋熙21日表示,香港社會的政治組織化較低,傘運時也不算有真正的大台。而「反送中」的捍衛自由訴求,和一次次示威中形成的群體認同,讓無大台的社運得以持續團結。(圖/中央社)
「無大台」是外界認為這次反送中運動的一大特色,但嶺南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袁瑋熙21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香港過去的社會運動,都不算真的有大台。
他指出,香港的政黨政治較弱,多數政治團體也沒有恆常性活動,整體而言,是政治組織化程度較低的社會。因此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期,無論是「占中三子」或「學聯」和「學民思潮」兩個學生團體,實際上都未獲得群眾足夠的認同,只可算是「幻想中的大台」;而「民間人權陣線」在傘運中,更只是出面申請場地的代表。
袁瑋熙指出,這次運動中雖沒有「大台」,但整合資訊的角色卻由「連登論壇」等網路平台承接。在連登上,網友提出各種不同的行動策略,其他人再以給正、負評的方式參與討論,逐漸凝聚共識。
他也指出,申請連登的帳號必須有ISP(網路服務供應商)或高教機構提供的電子郵箱,且無法刪文的設計,和可追蹤帳號的發帖記錄,避免大量「水軍」湧入,惡意帶風向的風險。
「不割蓆」是這次運動的另一口號,相較於傘運,反送中運動較少出現分歧、切割。袁瑋熙認為,一來是因這次運動的「捍衛自由」目標,較傘運的「真普選」獲得更廣泛認同。二來,傘運的爆發相對突然,參與的各方原先都有不同想法;而反送中從6月以來,一次次的行動讓參與者有一致的步調,和較強的群體認同。
不過,他也提醒,「不割蓆」不代表沒有路線之爭,事實上「和理非」跟「勇武派」在運動中仍時有分歧意見,只不過現階段仍在可控範圍內;但未來若出現人命傷亡等超乎預期的狀況,就很難做到示威者所強調的「核爆都唔(不)割」。
自6月起,袁瑋熙和香港其他4所大學的學者合作對反送中示威者進行民調,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示威者傾向升級抗爭行動;與此同時,示威者也越來越不認為港府會有所讓步。
袁瑋熙指出,這代表對示威者而言,他們投身運動並非看到訴求有實現的可能,反而更多的是情緒式的動員:見到政府一次次回絕訴求,憤而不斷升級行動,希望藉此打擊政府的正當性。
他也認為,港府並非無法回應目前的「五大訴求」。所謂的回應,並不是要政府完全接受,立即執行;而是至少要釋出政府願認真考慮,將訴求納入議程的信號。
解鈴還須繫鈴人。袁瑋熙認為,唯有港府回應訴求,與社會溝通,才能避免運動越來越往激進方向走去。
▲學者袁瑋熙21日表示,「不割蓆」不代表沒有路線之爭,事實上「和理非」跟「勇武派」在運動中仍時有分歧意見,只不過現階段仍在可控範圍內。圖為18日「香港民間人權陣線」主辦的活動,強調和理非基調。(圖/中央社)
▲袁瑋熙21日指出,「連登論壇」在「反送中」運動中扮演資訊整合的角色,網友提出各種不同的行動策略,其他人再以給正、負評的方式參與討論,逐漸凝聚共識。圖為示威者將零錢放在地鐵購票機上,呼籲大家「be water」平安散去。(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