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若羽/台北報導
利奇馬剛走,白鹿又跟著來!夏季的颱風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能不能放假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颱風一詞的源頭也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許多網友相當好奇,到底是先有中文的「颱風」,還是英文的「Typhoon」?究竟是誰翻譯了誰?《三立新聞網》訪問多位知名補教老師,帶你來揭密!
▲颱風一詞的來源引起廣泛討論。(圖/氣象局)
英文天后陳子璇表示,有人說是Typhoon音譯成颱風,有人說是颱風音譯成Typhoon,的確沒有個正確說法來源。陳子璇說,在台灣,這種較強的熱帶氣旋,我們都統稱為颱風,大部分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者稱為「颱風(Typhoon)」;如果是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Hurricane)」;而在印度洋上就被稱為「氣旋(Cyclone)」,照上述來推論,大家是否會認為颱風應該不是來自於Typhoon呢?
▲陳子璇表示,颱風一詞的來源其實說法眾多。(圖/陳子璇提供)
陳子璇說,颱風一詞的來源其實說法眾多,希臘神話中有一象徵風暴的邪惡巨人叫做「泰風」(又譯為堤豐或堤福俄斯),有「暴風」或「冒煙者」的意思。據《神譜》記載,它戰敗後,身上生出無數股狂颱,專門殘害往來的海船,而這個希臘詞到波斯變為Tufân,指印度洋的風暴;到了英語裡便成了Typhoon。陳子璇表示,另外也有人說該詞源於粵語的「大風」,經過波斯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最終傳到英語成Typhoon,而荷蘭語則是Tyfoon。
陳子璇說,清王士禛《香祖筆記》中寫道,「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有人認為今日的「颱風」一詞,是源自當時的「颱」字,不過文獻中只有「颱」一個字,「風」又是怎麼來的?不太可能是被音譯成Typhoon後,再反過來音譯成「颱風」。至於其他說法,陳承緯表示,有人說可能源自閩南語「風颱」,還有人認為「颱」其實是來自臺灣的「臺」,不過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定論。
國文老師陳承緯表示,「颱」字在清代文人所提出的文獻中,界定了「颶」跟「颱」的差別,「颱」在定義上跟現代颱風的意義相符,其他還有源自於廣東話「大風」以及希臘神話裡「泰風」的說法,但就中國漢字的語音來解釋,「颱風」作為源頭在古人的見證下似乎較有說服力,且把中文的「颱風」音譯成「Typhoon」也比反過來轉譯更為容易。
▲國文老師陳承緯認為,就中國漢字的語音來解釋,「颱風」作為源頭似乎較有說服力。(圖/陳承緯提供)
地科老師謝曜宇進一步解釋,颱風是熱帶性低氣壓,結構上來說,是一個由雲、風和雷暴組成的巨型的旋轉系統,它的基本能量來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時汽化熱的釋放。累積足夠的水氣後,對於經過的地區帶來巨大傷害,但正由於水氣來源源於溫暖的海洋,颱風遇到陸地後,強度會迅速減弱,所以造成的傷害,並不會持續太久。謝曜宇指出,侵台颱風中最長壽的是1986年的韋恩颱風,在過程中,共發了3次海上陸上颱風警報,8月16日生成,9月6日結束,生命期22天。
▲地科老師謝曜宇(左)指出,侵台颱風中最長壽的是1986年的韋恩颱風。(圖/謝曜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