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 流放3000尾白鰱吃藻類

花蓮壽豐鄉鯉魚潭每年4月因優養化問題,造成藻類增生,導致潭內魚類缺氧死亡、水質飄出惡臭,今年首度在潭內放流3000尾專吃藻類的白鰱,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  流放3000尾白鰱(1)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中)、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右)從苗栗養殖場選購3000尾白鰱放流鯉魚潭內,嘗試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8年8月28日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中)、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右)從苗栗養殖場選購3000尾白鰱放流鯉魚潭內,嘗試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圖/中央社)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鯉魚潭主要透過雨水及少量地底伏流維持水量,水體只進不出,加上周邊樹葉飄落分解、早期民生用水排放,經調查單位檢測,雖水質穩定,但營養源高,仍有優養化隱憂。

蔡威平說,營養源高會使水體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增加,每年4月藻類大量繁殖,優養化現象出現,導致潭水飄出惡臭、魚類缺氧死亡。針對因營養源過多而生成的浮游生物,縱管處委託東華大學進行試驗,分階段施放專吃藻類的白鰱、專吃浮游動物的黑鰱及貝類,若成功降低浮游生物,就能成為常態性施放,維持水質。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白鰱有專吃藻類等浮游植物的特性,廣泛運用在水庫養殖,吃掉因過多營養源產生的藻類,維持水質及生態平衡。

黃文彬指出,第一階段先放流3000尾白鰱,每3個月回捕確認白鰱成長狀況,若白鰱有「長大」,就代表能存活在潭內,便能提高數量。他評估,若要有效改善鯉魚潭水質,需放流約3萬尾白鰱。

黃文彬表示,白鰱雖為外來種,但鯉魚潭無法提供白鰱繁殖環境,就算移植到其他水域也是,所以不會有大量繁殖、破壞生態的疑慮。白鰱若成功降低藻類含量,就再施放黑鰱,吃掉浮游動物,透過生態食物鏈達到平衡,維持水質。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  流放3000尾白鰱(2)鯉魚潭主要透過雨水及少量地底伏流維持水量,雖水質穩定,但營養源高,仍有優養化隱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右)、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左)首度在潭內放流3000尾專吃藻類的白鰱,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8年8月28日

▲鯉魚潭主要透過雨水及少量地底伏流維持水量,雖水質穩定,但營養源高,仍有優養化隱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右)、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左)首度在潭內放流3000尾專吃藻類的白鰱,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圖/中央社)

改善花蓮鯉魚潭水質  流放3000尾白鰱(3)花蓮壽豐鄉鯉魚潭每年4月因優養化問題,造成藻類增生,導致潭內魚類缺氧死亡、水質飄出惡臭,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施放白鰱到鯉魚潭內,透過白鰱專吃綠藻的特性,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8年8月28日

▲花蓮壽豐鄉鯉魚潭每年4月因優養化問題,造成藻類增生,導致潭內魚類缺氧死亡、水質飄出惡臭,花東縱谷國家風景管理處鯉魚潭站主任蔡威平施放白鰱到鯉魚潭內,透過白鰱專吃綠藻的特性,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圖/中央社)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台灣隊奪冠!迎接英雄凱旋歸來 卓揆宴請12強選手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