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伊萱/綜合報導
將在10月10日至27日舉辦的2019高雄電影節今(6日)天公布了台灣修復專題,將讓睽違35年,國家電影中心修復完成的《大輪迴》於高雄總圖際會廳台灣首映。此外,高雄市電影館「台灣短片數位修復計畫1999-2005」—《明信片》、《起毛球了》、《我叫阿銘啦》、《城市飛行》、《石碇的夏天》、《天橋不見了》、《海巡尖兵》和《呼吸》八部橫跨1999年至2005年的台灣重要獨立製作,蔡明亮、陳芯宜、黃銘正、鄭有傑、林書宇導演皆會出席「台灣短片數位修復計畫」的世界首映。
▲《大輪迴》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執導的《大輪迴》,因《喜怒哀樂》聚首的三大名導再次合作,由石雋、彭雪芬和姜厚任演出三段式電影的三組角色,以一把魚腸劍貫穿明代、民初、20世紀台灣;三生三世歷經情愛糾纏、衝突和宿命脈絡相通,以三世輪迴構築影史經典之作。《大輪迴》於1983年上映,耗資三千萬拍攝,是當年度台灣最重要的影片,適逢《兒子的大玩偶》新電影之風崛起,堪稱台灣影史兩代美學浪潮承先啟後之作。
▲《我叫阿銘啦》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海巡尖兵》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大輪迴》因原始底片多處刮痕、變色、晃動,在女主角彭雪芬慷慨贊助下,國家電影中心透過高階數位化掃描、歷經三個月進行數位修復,《大輪迴》才得以完整樣貌重現銀幕。由胡金銓執導的首段,描述三人身陷刺殺東廠首領與愛情的糾葛,突破以往儒俠形象的影帝石雋,挑戰非正派角色,演出亦正亦邪的錦衣衛高手,「學生情人」彭雪芬演出女刺客,首度演繹古裝角色令人驚豔,胡金銓亦視彭雪芬為女弟子之一。
▲《呼吸》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石碇的夏天》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次段第二世由李行執導,石雋與彭雪芬演出民初戲班的師兄妹,與姜厚任的三角戀情愛恨激烈,再步上前世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劇,李行導演曾透露彭雪芬天資聰穎,在參加京劇名角李玉蓉的訓練課程時,身段姿態一點就通、有如戲班名伶。白景瑞導演的第三段,將故事拉至澎湖漁村,石雋與姜厚任演出情感深厚的法師與漁夫,當他們遇見彭雪芬後,三世的男女情仇終將落幕。白景瑞以新寫實風格,反思城鄉對比與傳統現代衝突,可視為台灣新電影先聲。
▲《天橋不見了》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起毛球了》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高雄電影節於2016年策畫「台灣純十六」專題,選錄《明信片》、《起毛球了》、《我叫阿銘啦》等片,回顧1999年台灣電影產業最低潮的時刻,以及當時活力無窮的創作能量。策展過程有感這群16釐米影片保存不易,高雄市電影館因此策畫「台灣短片數位修復計畫」,與台南藝術大學、台北影業和現代影業技術合作,歷經二年時間終於完成首批八部作品,於2019高雄電影節進行數位修復版的世界首映。
▲《城市飛行》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鄭文堂首部劇情片《明信片》,是「純十六影展」的首屆作品,為台灣獨立製作的創作先驅;同為2001年「純十六影展」的《起毛球了》與《我叫阿銘啦!》是吳米森與陳芯宜的首部劇情片,黃銘正《城市飛行》則拿下當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吳米森以鮮明又跳躍的敘事結構,以及高度風格化的影像和台詞,創造了個人獨特風格;陳芯宜以多年從事遊民生活的田野經驗,帶領觀眾進入生動可愛、跳脫刻板的遊民世界觀;黃銘正的《城市飛行》充滿各種的巧合與荒謬,呼應當時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也展現黃銘正強大的創作力。
▲《明信片》劇照。(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石碇的夏天》是當時少數能獨立上映的劇情短片,鄭有傑以抒情樸直的影像手法,闡述異國與隔代的文化認同,黃健瑋在片中初試演員獲台北電影獎新演員獎;國際大導蔡明亮在創作《你那邊幾點》之後,因台北車站前天橋拆除,完成了《天橋不見了》,通過固定機位的凝視,陳湘琪與李康生辯證當代都市的生存危機。林書宇的《海巡尖兵》與何蔚庭的《呼吸》皆以強烈的影像語彙,揭示新生代導演的登場,並催化2008年開始的台片復興運動,《呼吸》充斥大量特寫、快剪的前衛影像,是台灣首次自坎城拿獎的短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