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成功改造街廓!林宗立齊心重建 延續東勢歷史

站在東勢立體停車場9層頂樓,涼爽微風徐徐吹來,明泰鞋坊老闆林宗立用腳跺了一下地板說,九二一大地震當晚,自己就睡在這底下一樓;他手指著前方「高出一層」的樓房笑說,本街的屋子全倒了,「就我沒倒,因為房子才剛蓋好!」

▲明泰鞋坊老闆林宗立。(圖/中央社)

林宗立是土生土長東勢人,家裡本業是賣鞋子,東勢本街則是從小到大的生活處所;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本街所有店鋪,實際上也震掉了當年東勢鎮的興衰歷史,儘管這裡是地震後唯一一處成功的街廓改造案例。

位於大甲溪上游縱谷區的東勢鎮,興衰都跟林業、水電與公路有關。南北向的「本街」長度約800公尺、直接穿越東勢鎮中心,第一至第五橫街與忠孝街橫貫其間,當地視第三橫街周邊為所謂「街心」,即現在的東勢立體停車場所在處。

根據鎮誌記載,街心以南當年是小飯店、酒家與砍伐木材的打鐵店;林宗立家裡的鞋店則在街心以北,主要是布莊、茶葉行、中藥鋪、委託行或銀樓等南北雜貨老店鋪,狹窄的本街馬路還遍布各式小攤販。

儘管本街街寬僅數米,但林宗立記得,當年豐原客運的大客車仍可挨著兩側幾乎撞到的攤販,在本街往來穿梭;畢竟這是當時,唯一通往山外小城豐原的交通工具,直到本街東側的豐勢路開通。

在日治時期,東勢因大雪山與中央山脈的林業而興起,至國民政府到台灣後,美援讓林業得以繼續繁衍,緊接著是完成日人遺留的天冷水電廠工人,以及1950年代後期興建東西橫貫公路的榮民,而東勢正是入山起點。

人潮帶來繁榮,街心腹地狹小難以負荷。早在1980年代初期,東勢鎮公所有意重新規劃,先在目前的立體停車場位置的馬路周邊劃設「臨時攤販區」,區內則卡著一小塊公有土地。

只是,「街心」意味著人潮與商機。合法攤販有高額租金可收租、不想動,馬路旁的非法攤販因生意搶搶滾、也不想動;「臨時」就這麼一晃近20年,直到九二一大地震帶來危機也是轉機。

由於起家厝剛蓋好尚未搬入,九二一當晚,林宗立睡在立體停車場正下方的店鋪。儘管事隔20年,他還記得是此生第一次感受到何謂「天搖地動」,所幸老屋堪稱堅固,利用短暫的平靜期爬了出來,逃到屋後的公有地。

旭日甫破曉,公有地已擠滿災民成為臨時庇護地,依稀晨光只見原本熟悉的街心淪為殘垣斷壁,許多超過一甲子歷史的日造木屋與土埆厝一夜倒塌,數十年的老鄰居們天人永隔,災區現場僅剩林宗立的新透天厝還矗立著。

九二一地震毀了東勢本街,也意外讓林宗立從鞋店老闆轉身變成社區重建工作者。20年後回憶往事,林宗立淡淡地說,豐勢路通車後,東勢商圈就開始東移轉型,本街已可看到沒落的趨勢,地震是個轉型、一勞永逸解決本街困境的契機。

1999年12月,東安里社區重建工作隊成立,隊址就在林宗立的新家。再想起這段重建過程,或許是時間久遠,也可能是過程繁瑣艱辛,林宗立笑著說,重建必須要有人扮黑臉、有人扮白臉。

以本街為例,領頭者是時任東安里里長劉世泉與石城國小老師陳中信,主要是負責檯面上的理念說明與召開會議,林宗立因地緣與商緣關係,則主攻私下的溝通與說服。

「提前分財產」是整個重建的核心,以及最大困難點,也是最料想不到的事。林宗立指出,本街很多老商舖都是老一輩在經營或是已轉租,老人家只要搭個鐵皮屋棲身就可繼續做生意。

站在當年街廓重建模型前,林宗立嘆口氣說,「重建」意味著蓋新房子,房屋貸款必須跟子女開口尋求支助,新房誰要出多少?占多少比例?也有人根本不想蓋新房,「老人家才在地震生還,怎麼又生前分財產,不合禮俗!」

更複雜的是當年街心周邊的臨時攤販集中區,擁有合法產權者希望重建後能得到更多補償,沒有產權的路邊攤販認為生意受損、何去何從無著,甚至有住戶堅決反對重建。

所謂災後齊心重建的故事,更多是脫世想像。本街道路兩側的重建速度較快,東勢鎮當年未因地震調低公告地價、反而是調漲,讓道路拓寬徵收土地得以順利進行,省政府也同意補助拓寬經費,房屋重建則用「臨門」專案先融資。

至於現在的立體停車場進度較慢,遲至2011年8月29日才正式啟用。時隔20年再回想,林宗立沒透露的是,當年擔任「無薪」重建義工的他,還曾被反對重建勢力以背信、貪汙等罪名告上法院,甚至是遭施暴、被毆打。

立體停車場頂層夠高,足可鳥瞰整個東勢鎮美景。此時,竟有民眾騎著機車直攻9樓頂,先開出小轎車、再將機車牽進停車位,然後駕車離去。

當年堅持要蓋停車場是正確的決定。林宗立帶著一種苦盡甘來的口吻說,這附近就這座停車場,都是騎機車來換汽車,出租率很高,假日更是大排長龍,「你們看我那房子,顏色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因為我沒倒!」

中央社
#921震災20周年

【94要客訴】是嗎?館長:廠商心甘情願給柯文哲錢不犯法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