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爭議,資深媒體人黃哲斌昨(26)日在臉書PO文表示,自己有些感觸,因為他的母親也曾是慈濟人,「我相信,慈濟絕多信眾是良善的,無私的,然而,這個巨型組織的內部文化,顯然無法因應世俗化的諸多挑戰。」
圖/翻攝自黃哲斌臉書
黃哲斌舉例,他在媒體任職期間,領教過「慈濟不可批評,上人更不可批評」的厲害,每有負面消息,必有遊說、電話轟炸,甚至威脅退報。他坦言一個宗教團體,如此戮力經營媒體關係,長遠而言,有其利,必有其弊。他指出,慈濟近年的公關危機,與傳統媒體勢弱、網路力量崛起也有相對關係,因為,慈濟無法再動用組織力量,封鎖負面消息,也無法以情緒動員,淹沒網路批評聲浪。
黃哲斌強調,為慈濟辯護者,起手式常是「慈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這是無效的辯詞。因為即使做了好事,不見得永遠是對的事,而且上次做了對的事,不見得下次不會做錯事。相反的,慈濟人動不動把「我是來作善事」掛嘴邊,很多情況下,正是招致厭惡的起因,因為,那句話未出口的後半句,往往藏著「你不要不知感恩」的潛台詞。
黃哲斌認為,作為一個資源驚人、社會影響力巨大的宗教團體,慈濟最需要的,不是自我防衛,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敢於迎接時代挑戰,盡可能透明化,盡可能體察社會趨勢,不要只顧發展組織,而是要思考五年後、十年後的組織運作,同時爭取社會認同,「衷心期待,慈濟變成一個更好、更能與台灣社會接上軌道的組織。」
以下為黃哲斌臉書全文:
【幾點雜感】
關於慈濟內湖園區爭議,我無意湊熱鬧,因為有些朋友談得更深刻。以下,單純是我的幾點親身經驗與雜感,在朋友臉書上開了頭,不好意思喧賓奪主,搬回自己家討罵挨。
一,家母也曾是慈濟人,我因而有點接觸。我相信,慈濟絕多信眾是良善的,無私的,然而,這個巨型組織的內部文化,顯然無法因應世俗化的諸多挑戰。
二,舉一例,我在媒體任職期間,領教過「慈濟不可批評,上人更不可批評」的厲害,每有負面消息,必有遊說、電話轟炸,甚至威脅退報。
難怪有同業說,他的親身經驗裡,慈濟比較像一個公關公司。他的戲言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不可否認的是,慈濟的決策核心裡,一直不乏退役媒體人,於今尤然。一個宗教團體,如此戮力經營媒體關係,長遠而言,有其利,必有其弊。
三,慈濟決策核心的封閉化,加上組織領袖的神聖化,再乘以資源規模的龐巨化,不必具備太多組織管理的常識,都知道其中危險性,目前,慈濟正在嘗受此一苦果,若無法積極求變,未來的危機只會越來越大。
四,為慈濟辯護者,起手式常是「慈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這是無效的辯詞。第一,即使做了好事,不見得永遠是對的事,第二,上次做了對的事,不見得下次不會作錯事。反之,慈濟人動輒把「我是來作善事」掛嘴邊,很多情況下,正是招致厭惡的起因,因為,那句話未出口的後半句,往往藏著「你不要不知感恩」的潛台詞。
五,慈濟近年的公關危機,與傳統媒體勢弱、網路力量崛起也有相對關係,因為,他們無法再動用組織力量,封鎖負面消息,也無法以情緒動員,淹沒網路批評聲浪。此一趨勢,會隨著慈濟組織及資源的日益龐大、世俗化爭議衝突的日益尖銳、組織決策的日益保守封閉,而挑戰日益嚴重,終至不可逆轉。
六,作為一個資源驚人、社會影響力巨大的宗教團體,慈濟最需要的,不是自我防衛,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敢於迎接時代挑戰,盡可能透明化,盡可能體察社會趨勢,不要只顧發展組織,而是要思考五年後、十年後的組織運作,同時爭取社會認同。
當然,這種社會認同不再像以前,只是透過邀約媒體總編輯、發動抗議、或是出版靜思語,而是,更真誠、更謙卑的反省與對話。
七,論及世俗權力與信眾影響力,應該沒人能比得上天主教教宗。然而,這兩年方濟各如何以一己之力,試圖扭轉教廷保守頑固的風氣,扭轉世人對天主教的成見,或許,對於慈濟人而言,能有些許啓發。衷心期待,慈濟變成一個更好、更能與台灣社會接上軌道的組織。
《 即時掌握最新後續發展,請按讚追蹤【三立新聞】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setnews
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爭議大!最新發展都在【釋昭慧槓柯P】專題報導:
http://www.setn.com/Klist.aspx?PageGroupID=1&ProjectID=685&PageTyp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