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針對苞舌蘭復育,今年還新育出花朵及植株較大的苞舌蘭台南3號、4號,在中南部平地花期可以維持3個月以上,適合推廣為綠蔭下綠美化植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針對苞舌蘭復育,今年還新育出花朵及植株較大的苞舌蘭台南3號、4號。(圖/中央社)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鄭榮瑞今天表示,苞舌蘭又稱紫蘭,原產在中南半島及南太平洋諸島,超過40種;其中在台灣蘭嶼和綠島也有原生種。但蘭嶼原生的紫苞舌蘭因人為過度開發及風災土石流,導致族群大量消失,已列為台灣極危物種。
鄭榮瑞指出,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自民國92年開始收集、栽培苞舌蘭,並進行苞舌蘭雜交育種、栽培及推廣工作。先後已育出花序集中、植株較小型的台南1號、2號苞舌蘭品種,適合盆缽及花壇種植。
而今年新育出的苞舌蘭台南3號、4號,為花朵及植株較大的品種,更適合景觀綠美化種植。
他說,台灣夏天氣候炎熱,耐熱花草種類不多;不過,夏天正值苞舌蘭開花期,因此剛好可以填補這個空檔,且苞舌蘭在中南部平地花期可以維持3個月以上。目前新品種已在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內種植長達半年,極適合綠蔭下景觀綠美化。
鄭榮瑞表示,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將於明天在中興大學新化林場辦理「苞舌蘭原生地復育及庭園利用觀摩會」,希望未來能推廣於各遊樂區、機關、公園以及庭院種植,成為台灣各地常見的景觀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