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貢為王朝時代中國對外交往體制的基本結構,職貢圖則是用來記載周邊國家進貢時各進貢使者的特點。故宮推出「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呈現傳統中國異族書寫的吉光片羽。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書畫作品,「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呈現傳統中國異族書寫的吉光片羽。圖為「清 謝遂職貢圖(二) 台灣原住民」。(圖/故宮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書畫作品,職貢圖為描繪邦交國、藩屬國與邊地部族的圖像,職貢圖具有展示國力、天朝權威的意義,因此備受統治者重視,經常由朝廷敕命繪製萬邦來朝、四方賓服的盛況。
「職貢」為王朝時代中國對外交往體制的基本結構,這套結構包含外邦、異族向中國納貢、朝覲,相對地,中國對外邦、異族進行冊封與賞賜。
東亞職貢體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先秦時期的「五服制」,西周以王畿為中心,按照血緣親疏、尊卑高下與地理遠近,訂立不同等級的從屬關係,展現華夏中心思想的「非平等關係」的天下秩序觀。
職貢圖描繪的內容,涉及自我中心主義意識形態及民族學、美術史與中外交通史等多元領域,素來深受學術界重視。
「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共選展20組件,包括兼具紀實和想像的「閻立本職貢圖」、刻畫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契丹使朝聘」、描繪人物牽曳走獸的經典圖式「周昉蠻夷執貢圖」與「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等。
內容除了描繪西域、南洋等當時的異域風情,也有清朝時對台灣原住民的細緻描繪,都是對外交通史、傳統中國異族書寫的吉光片羽,不僅凸顯歷史的寬闊面向,也是歷朝藝術精品。
「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即日起至3月25日,在故宮北院210、212陳列室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