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最近幾天與「北宋汝窯天青蓮花式溫碗」一起升格為國寶的,還有另一件瓷器「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故瓷17646)」。前一件瓷器以敦厚婉約的青釉取勝,後一件則以絢麗的裝飾博取觀眾的青睞。這兩件瓷器的風格品味截然不同,一個樸素一個熱鬧,但胡瓜韭菜各有所愛,它們都是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經典文物。
▲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台北故宮。(圖/邱建一提供)
說到這件剛升格為國寶的轉心瓶之前,我們不得不先說一下它的高昂身價。一般來說,清代的瓷器由於年代較近而且存世數量龐大,所以價錢都不高,一些品次的清代瓷器市場成交價,常淪落個青菜豆腐價而乏人問津。但不是所有的清瓷都如此的價廉,只要是康雍乾三朝的官窯,這些都是天價器種。而這些官窯當中的轉心瓶,前幾年外國的拍賣會以5.5億成交,最近的一次在中國的拍賣會已接近1億人民幣成交,加上手續費,大約有5.5億台幣的身價。
「包衣」出身的奴僕:督陶官唐英
轉心瓶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而有天價的主要原因,是它被認為是製瓷工藝極致技術的展現之外,還被公認為清代鼎盛時期最好的瓷器,且是著名的督窯官唐英(1682-1756)在景德鎮製造的,唐英督造的瓷器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唐窯」。
歷史記載,唐英出身自瀋陽的漢軍正白旗,家族的長輩是「包衣(人)」,所謂的包衣是世代在滿人貴族家庭中服務的奴僕,有時也稱為「家人」。後來這些包衣人在清軍入關成為紫禁城的主人之後,成為最早獲得重用的漢人,像是唐英這樣的家族之外,同時期獲得重用的還有江寧織造曹氏家族和督辦揚州鹽務的安氏家族。
康熙36年(1697),16歲的唐英被選入紫禁城工作,一開始劃歸內務府管理,在養心殿負責一些雜務工作,由於唐英很有藝術天分,手巧會畫畫,所以又被選入「養心殿造辦處」(簡稱造辦處)。
造辦處是一個直屬內務府的內廷總務單位,負責修繕、保養、管理紫禁城建築的大小事,另外還要負責製作一些裝飾品與家具,甚至連內廷專用的刀械盔甲槍砲也要造辦處負責製造和保養。一般認為,此時的唐英應該是被分派在造辦處的「如意館」,因為他負責繪製各種圖樣。就這樣,唐英在造辦處工作,悠悠晃晃地度過了三十年。雍正3年(1725),有道雍正親發的諭旨與唐英有關:
「奉旨畫的款式甚好,爾仍唐英畫美人,其衣紋照先畫的衣紋樣畫。」
可見得當時的唐英的身分是供奉在造辦處如意館的畫家,但這位畫家意想不到的是,幾年後他突然搖身一變,成為景德鎮的督陶官。雍正6年(1728),雍正下詔:
「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
從這一年開始,已經邁入中年47歲的唐英與景德鎮這個製瓷業的重鎮就此幾乎劃上了等號。
▲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台北故宮。(圖/邱建一提供)
改革景德鎮御窯的好官員
但是為何雍正要派遣一個完全不懂陶瓷的畫家去景德鎮呢?真實的原因是,當時唐英是去「佐理」的,而主官是年希堯(1671-1738),年希堯有個很有名的弟弟叫做年羹堯,還有個妹妹是雍正的皇貴妃年妃。年氏家族的故事我想不用多說了,簡單地說就是年羹堯恃寵而驕,觸怒了雍正而被賜死。但可能是怕落人口實吧?雍正並沒有對年羹堯的兄長年希堯降罪,反倒把他升任「淮安關」(江蘇淮安)主管大運河的關稅事務,而淮安關還兼管了景德鎮的官窯,這是當時的一個肥缺。雍正把唐英派去作為景德鎮御窯場的佐理,其實是別有用心的,可能他對年希堯有點放心不下,畢竟剛剛才殺了年羹堯全家,甚至連父親年遐齡都差點被砍頭。所以,派個親信的包衣家人去就近看管,以免年希堯有所動作。
唐英一開始的時候是景德鎮御窯場的「佐理」官員,但當時的主官年希堯是淮安關的主管,長年都在淮安處理關務,所以其實御窯場真正的主管是唐英。而唐英本人是個畫家,對燒製陶瓷根本一竅不通。認真負責的唐英一到景德鎮,立刻閉門謝絕宴會,每天在窯場裡與窯工同吃同睡,一起工作,就這樣搞了3年。這3年下來,唐英從陶瓷門外漢成為一個精通製瓷的藝匠。
從雍正6年開始一直到乾隆20年(1756),他在景德鎮任職陶官前後長達28年,中間有幾年被派去管理淮安關與九江關務,但他一直深念景德鎮的御窯場,他體恤陶工,廢除從明代以來不合理的「匠籍」制度,改為雇傭制。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
「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歲序,有陶有之悲歡離合。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語而出之。」
唐英對景德鎮製瓷業最大的貢獻,是他為製瓷業制訂了一套SOP,從原料到成品的品質監控,以及材料的價格、工匠的薪資,都訂下一套合理的標準。他甚至還寫成奏摺上報,最後還編輯成為製瓷業的指導手冊。這套標準對於當時的窯工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因為之前的官窯一直都沒有一個標準,任憑督窯官予取予求:「官價取瓷例已久,十金便索百金瓷,交瓷稍緩遭杖。」被指定官窯的窯場都苦不堪言,不但賠本做生意,甚至窯官對成品稍不滿意動輒打罵,嚴重點還送入監獄蹲苦窯,窯工們苦不堪言,簡直身在地獄:
「成窯五彩琢器每尺顏料銀壹分壹厘、成窯五彩琢器每尺畫彩工飯銀伍分。彩礬紅琢器每尺顏料銀壹分壹厘、彩礬紅琢器每尺畫彩工飯銀伍分。填白釉洋彩琢器每尺顏料銀貳分、填白釉洋彩琢器每尺畫彩工飯銀玖分……」
▲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台北故宮。(圖/邱建一提供)
轉心瓶是很稀罕的瓷器
由於唐英本人是個畫家,也精於篆刻。再加上他又喜歡崑曲,不但自己票戲也是個劇作家,寫了一大堆的崑曲劇本。這樣一位具有藝術天分的景德鎮督陶官,在他監製之下的產品,當然有一定的水準,要不然哪能獲得同樣是藝術天分極高的乾隆皇帝的慧眼。
但唐英督造的瓷器也不是每次都能獲得皇帝的青睞,有好幾次新造瓷器送入宮中,結果皇帝不但不滿意,還勒令全數退貨,逼唐英自己吞下這批瓷器的製造價金,算是對他的懲罰。
由於滿人喜歡熱鬧的配色,所以清代瓷器大致走向繁花錦簇的裝飾風格。但如此熱鬧的配色,稍一不慎就會變得低俗,而且皇族們喜歡精巧的設計,越是新奇樣式則越能夠獲得好評。唐英督窯時期的「唐窯」既能夠符合皇室的品味,也能夠遊走於熱鬧與低俗之間的狹窄邊隙地穠纖合宜。
唐英為了新造瓷器可說是挖空心思,乾隆8年(1743)唐英奏摺:
「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九種,謹恭摺送京呈進。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創造恐未合適,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
以上這段記載的「夾層玲瓏交泰瓶」就是這些在拍賣市場獲得天價的轉心瓶。而當年唐英造出了轉心瓶之後,還小心翼翼地上了奏章,說這是自行創造的,但因為造這種瓷器的價錢太高,所以不敢多做。
▲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台北故宮。(圖/邱建一提供)
唐英之所以說價錢太高,是因為景德鎮御窯的經費,來自淮安關的關稅收入,每年提撥1萬兩作為御窯的所有開支,這也是為何淮安關兼管景德鎮御窯場的原因。但過去管理不善加上官員貪污,這項經費一直都是超額支出的,還得再提補關稅火耗作為彌補,直到唐英任職之後,在他的管理下才把每年的費用控制在1萬兩以下。
燒製轉心瓶由於成品率極低,所以耗費極高,唐英與景德鎮的窯工們即便研發成功,但由於成本太貴,所以他不敢多做。乾隆收到轉心瓶之後很是歡喜,留下所有「玲瓏工巧瓷器」,但他也知道成本太高所以沒有要求多做,僅說以後年節時再做個一兩對就好了。
轉心瓶是一種極度要求「精度」的製瓷工藝,它分為3個部分組成:外瓶、內膽、上蓋。燒製完成後,把內膽置入外瓶內合榫,然後再把上蓋用黏劑(鹿膠等)黏著固合。外瓶有開光(窗),所以內膽在旋轉時可以看到圖樣在窗口移動。
這種轉心瓶在製作時很難控制得當,因為即便圖樣畫得再好,由於瓷土與釉料在燒製時會有膨脹率的問題,所以常常發生即便3個部分都燒好了,但就是怎樣也合不上去,成為廢品。加上清代瓷器的釉色講究繁華似錦,所以這些釉料得多次入窯燒製,轉心瓶燒第一次就有膨脹率的問題了,何況得燒個二次以上,所以成品率極低。
康雍乾三朝的景德鎮官窯瓷器是清代瓷器的精品,而轉心瓶又是官窯中最難得的產品。它的數量不多,因為當初唐英在監製時就不是大量生產的器種。據說唐英任職督窯官的28年之間,「唐窯」總計進獻了30萬件(或以上)的瓷器,但這幾十萬件瓷器之中,轉心瓶也才寥寥數十件,而能夠留存至今的則更少見。這是為何這種瓷器能夠拍賣出天價,也能夠榮登「國寶」的原因。它很罕見,而且很有趣!可以轉動的瓶子,這不是很吸引人嗎?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