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廖俐惠報導
今(22)日全台降下驚人雨勢,南台灣多處變成汪洋一片,但這個景象我們該稱之為「淹水」還是「積水」?就有人在網上發問,這兩個名詞到底差在哪,是否有一定的標準?貼文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騎士只能下車牽車。
原PO在PTT以「該怎麼判斷淹水跟積水?」為題發文,表示有的時候明明差不多的水量被叫作「淹水」,但放到其他地方又被定義為「積水」,這兩個到底該如何定義,搞得好亂,於是在網上發問,是否有人知道怎麼算「淹水」,怎麼算「積水」呢?
貼文一出,網友紛紛表示,「積水很快就退」、「積水雨小了很快就退,淹水雨停了還不退」、「看市長的顏色」、「記得淹水災害賠償好像是50cm以上」、「看有沒有台灣價值」、「人沒事都通稱積水」、「台北人愛大驚小怪啊」、「看顏色阿,這麼簡單,不然就看台灣價值」、「有個能力止於里長的市長,主要政績是清水溝」、「車過得去,積水。車過不去,淹水」、「台北都是淹水但退很快,除外都只是積水但留很久」、「淹水比較像水在上漲中,積水則是水退不下去」。
▲店家泡在水裡。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網站指出,以前人行道的高度跟道路地面高差約25到30公分,因此當道路積水高於25到30公分,會對兩旁的住家或商店造成影響,這種情況就會稱作「淹水」,低於這個高度就只是「積水」。
▲淹超過膝蓋以上,就能說成是淹水。(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不過後來根據「水災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救助種類及標準」第4條,及「災害防救法」第48條,實際居住的住處因水災淹水達50公分以上,可以申請水災補助,即將50公分以上訂為淹水,以下則為積水。
▲水深及膝。
至於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淹水?《國家災害防就科技中心》指出,淹水原因很多且複雜,但主要可以分為「水的來源」及「淹水的區域環境特性」。水的來源包括「短沿時強降雨」、「累積降雨」,一個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下了大雨,另一個則是連續下了很久的雨,如果這個時候沒有適時將水排出,就可能造成積、淹水。
▲原PO發文。(圖/翻攝自PTT)
另外,地震引發海嘯或是颱風引起的暴潮,導致海水倒灌溢淹,也會出現積淹水的情況。河川、溪流的流量過大,造成河川潰堤、溢堤,易會造成鄰近區域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