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黃韻璇報導
台灣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日漸趨緩,政府進入振興促進經濟階段。行政院長蘇貞昌昨(2)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正式推出「三倍券」1000元變3000元,不過許多人就問這和當年3600的消費券有什麼不同,好奇「消費券達不到效益振興券可以?」網友則認為疫情後可能會因此出現「報復性消費」。
民眾從7月1日開始可以線上預約「三倍券」,7月15日領券到12月31日前要花完,民眾可以透過郵局或網路購買三倍券,郵局的話是「7月15日起帶健保卡到郵局買」,網路則是「7月1日起網站訂購、7月15日起四大超商領券」。
「振興三倍券」是政府為了刺激消費所推出,民眾等於用1000元就可以買到一本3000元的現金券,可以使用的地方包含實體店面、護髮、美甲、餐廳、百貨、市場、旅遊住宿等,不能使用在網購、菸品、保單、股票、卡費、儲值等。
▲網友比較消費券、三倍券差別。(圖/資料照)
這次的「三倍券」也被拿來和當年的「消費券」比較,網友就發文表示「三倍券終於公佈方案了,可是小弟實在不懂的是,消費券發3600、振興券花1000買3000,即使振興券會逼人民從口袋掏1000出來,但實際上市場上流通的金額也就3000」。
原PO直言「消費券每個人在市場上增加流通的金額是3600,消費券達不到預期效益,為什麼振興券就可以?有沒有財金專業的大大可以解惑的」,就有人點出關鍵當年消費券的敗因之一就是「本來要花的現金用消費券替代掉,所以當初遠遠不如預期」,直說「2008那麼慘根本不敢亂花,2020景氣好會報復性購物」,時空背景不一樣。
有網友則認為「如果你去買券,政府給你發票或收據,那就算入稅金,你支出1000,政府再從國庫印出等值3000元的券,向商家保證收購,那這樣政府既從人民拿到現金,又能創造兌換的緩衝期,還能創造帳面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