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廖俐惠報導
今年6月下旬,中國降下驚人豪雨,大洪水來襲,不少鄉鎮都成了汪洋一片,釀成嚴重水災、水患,居民被迫遷離家園,可怕的是,這場雨恐怕會繼續下去,而三峽大壩也成了這陣子的新聞焦點。外媒《路透社》就以「創紀錄的洪水引發對中國三峽大壩的質疑」為題報導,整理中國官方、中美學者的看法。
▲三峽大壩。(圖/翻攝自三峽晚報微博)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水利部已對2297座水庫科學精細調度,共攔洪647億立方米,避免了723萬人轉移。其中,7月份以來三峽水庫共攔洪29億立方米。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指出,6月以來,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超保(超過保證水位),有33條超歷史。長江、黃河上游、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發生了今年1號洪水。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仍超警。
《路透社》報導,防洪關鍵期是在7月下旬至8月,長江和太湖的汛情仍相當嚴峻。中國應急管理部表示,截至上周五,有141人死亡或失蹤,經濟損失約為600億元人民幣。
三峽大壩營運方則表示,自7月6日以來,有效降低長江中下游水位上升的速度和程度。不過報導指出,不論如何,長江部分地區的支流和主要湖泊,都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三峽大壩衛星雲圖。(圖/翻攝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博)
《路透社》報導指出,龐大且具有爭議的三峽大壩,目的是為了馴服長江。在這次創紀錄的降雨當中,中國政府表示,三峽大壩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減少了洪峰,使經濟損失最小化,並減少死亡和緊急撤離的人數。但是有批評人士認為,長江其主要湖泊的歷史高水位,證明三峽大壩並沒有起到當初設計的作用。
報導指出,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地理學家大衛·尚克曼(David Shankman)表示,「三峽大壩的主要功能是防洪,但建成不到20年,就出現有史以來最高的洪水量。」他進一步指出,三峽大壩在一般的時候確實能夠緩解洪水,但當出現極端天氣,就很容易暴露出弱點,「三峽大壩水庫面對嚴重的洪水,沒有能力發揮其影響力。」
長期批評巨型水壩工程的中國地質學家范曉(Fan Xiao)認為,三峽大壩能部分且暫時攔截上游洪水,但對長江中下游暴雨造成的洪水,無能為力。他進一步指出,三峽和其他主要的大壩工程,可能因為改變長江下游的泥沙流,造成洪水問題更加惡化,也指出大壩工程的發電需求也破壞了防洪。
范曉最後說,「人們只考慮用水庫解決防洪問題時,他們往往會忽視,甚至削弱江河湖泊調節洪水的自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