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近來三峽大壩是否會潰壩的問題引發大家關注,中國從6月以來接連降下暴雨,許多地區豪雨成災,讓大家更加憂心,中國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河流與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周建軍,日前受訪時就警告「太過依賴三峽大壩」,若遇到1個情況庫容恐捉襟見肘。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中國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河流與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周建軍,受訪時談到「後三峽時代的長江防洪體系」,指出三峽水庫自7月11日起,將日均出庫流量從目前的25000立方公尺/秒,減少至22000立方公尺/秒,希望能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
▲三峽大壩先前曾開3孔洩洪。(圖/翻攝自人民日報微博)
周建軍提到「三峽在一定程度內攔洪或放洪,對下游影響不大」,不過他強調一個重點,三峽大壩雖然幫中下游減輕負擔,「但是這樣做是否合適,還值得商榷」,因為根據三峽大壩的調度規章,不應該過多管下游,而是要攔截大洪水,防止可能出現的毀滅性災害。
周建軍認為先前的「長江1號洪水」,並沒有達到標準,此類中小型洪水三峽完全不應該攔蓄,雖然「三峽大壩攔截中小洪水,可以減輕當地的防汛壓力,但卻導致地方過度依賴三峽水庫。此外,三峽攔截中小洪水,可以保證大壩發電的經濟效益」。
但是周建軍就直指,這些中小洪水會佔據三峽大壩的防洪庫容,然而「全流域洪水是否會到來,誰也說不准。如果真的遇到1954年那種大洪水」,周建軍警告「以三峽如今的防洪庫容,非常捉襟見肘」。中下游若長期沒有經過洪水,河道就會發生萎縮,將進一步增加洩洪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