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手術揭密!手腕血管插入直通心臟 30分鐘救回人命

記者花芸曦、羅正輝/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2015年心肌梗塞就醫人數3萬7718人,成長到2018年的4萬8639人,增幅超過三成,且每三人當中,就有1人在50歲以前發病,顯示心肌梗塞越來越年輕化,是國人不容忽視的警訊。治癒心臟疾病常見的手術為「心導管手術」,透過導管介入,在心臟內放進支架或採用氣球擴張術,疏通阻塞的心導管。台安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接受《大人的模樣》專訪,更在病人同意下,公開心導管手術全程進行狀況。

▲心導管手術是常見的心臟手術。(圖/記者羅正輝攝影)

一場心導管手術,時間大約30分鐘,但事前有諸多準備。正式手術前,醫師會召開術前會議,告知助理、麻醉師,病人的狀況、年紀等資訊。進行手術前,醫師得換上手術衣及防止輻射的鉛衣,鉛衣還頗有重量,林謂文說,長期穿下來腰椎都有傷,因此,他還先在腰部繫上兩層護腰,避免久站腰痠。

▲▼手術前,穿上護腰、鉛衣保護自己(圖/記者羅正輝攝影)

緊接著做手部消毒準備,如同韓劇「機智醫師生活」當中的片段,醫師使用刷子仔細清潔手部每一個角落,且因為手部得保持乾淨,因此洗手台的操作,全程使用腳踏將水與洗手乳擠壓出來。洗手得注意刷指頭、指縫,我們也注意到醫師並沒有留指甲,就是擔心病菌殘留,不只手掌清潔,到手肘前的部位也要清洗乾淨,再戴上手術手套,才進入手術室。

▲▼對醫護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清潔洗手。(圖/記者羅正輝攝影)

病人局部麻醉以後,醫師先行問候身體狀況,小心翼翼將心導管從手腕,伸入病人心臟的冠狀動脈內,透過顯影劑注射,醫師就能從螢幕中直接觀察心臟狀況。記者所參與的手術病患年先前心臟就已有狀況,血管接近80%狹窄,但沒有處理,這次入院比起先前狀況更嚴重,決定施作心導管手術,放入一根支架於冠狀動脈末梢處。

▲▼透過顯影劑,醫師可看見病人心臟狀態。(圖/記者羅正輝攝影)

結束手術以後,醫師坐在電腦前,為病人繕打報告,剛做完時印象非常深刻,病人手術狀況要做完整記錄,基本上因為做心導管耗材特別多,比如氣球導管、支架、導線等等都需要紀錄列清單,按照清單放入病人病歷中,讓他未來假設到其他醫院,也能夠調閱報告,清楚知道做了哪一些治療、植入了哪些支架等等。

▲心導管手術過程約30分鐘,救回一命(圖/記者羅正輝攝影)

每一病人每年給付四個血管支架為限(其時間以置放第一個支架之日為起算點),但內膜剝離長度大於50毫米之情況除外。藥物釋放型冠狀動脈支架(Drug-Elu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t(DES),簡稱塗藥血管支架),是目前臨床治療冠狀動脈粥狀斑塊疾病時所使用的一種介入性治療特材。

以往使用的金屬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簡稱傳統血管支架),可以治療因使用氣球擴張術後造成的冠狀動脈內壁撕裂、血管回縮,或因此現象造成的血栓阻塞原血管,繼發引起心肌梗塞等併發症時的治療特材。但使用傳統血管支架的缺點是有14至26 %的病患會在傳統血管支架植入後的4~6個月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糖尿病患者的發生比例更高)。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與冠狀動脈粥狀斑塊的成因不同,主要是支架內再狹窄的病患須再度接受介入性心導管手術,甚至需要外科手術,造成病患極大不便。

塗藥血管支架的使用,是目前預防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較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往對於支架內再狹窄的治療或預防,往往效果不佳,且常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塗藥血管支架將預防支架內再狹窄的藥物自支架上以局部釋放至血管內皮層上,直接但局部地作用在組織上,達到預防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植入塗藥血管支架可以長期有效降低支架內再狹窄的比率,與傳統血管支架比較,可減少再施行介入性心導管手術比率達50%以上。除塗藥血管支架外,外科手術亦是治療複雜或是多條冠狀動脈嚴重病變的其中一項選擇。但飲食控制與遵照醫師囑咐仍是最後決定治療成效最重要的因素。

#大人的模樣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