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有句俚語「六月六,吃米苔目,賺錢淹腳目」,今天正逢農曆六月初六,宜蘭頭城百年老店阿壽伯米苔目(現更名為吳記)在資深文化工作者的號召下,結合地方仕紳,提供1000碗米苔目和大家結好緣。
▼▲宜蘭頭城傳承四代的百年老店,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地方仕紳號召下,免費請吃1000碗米苔苜,除了保留傳統手藝,更希望傳承阿公的好味道。(圖/讀者提供)
六米寬的頭城和平老街,門庭前的攤位一早排滿一碗碗米苔目,鹹的誘人、甜的消暑冰涼,一波一波發送,足足有五百碗「攏免錢」,排隊領到的民眾吃著滿滿的古早味,臉上洋溢滿足,七八十歲的阿嬤們更感動「丟係這味,從小時候吃到現在,好像又回到年輕時光。」
一旁的「阿壽伯」吳增壽,民國13年生,高齡96歲,依舊耳聰目明,聲音清朗,「做兵回來跟開設頭城旅社的外公學做米苔目,做60冬啦,做到80多歲退休交給我兒子,現在又交給我孫子,第四代啦!」老人家說起話來依舊鏗鏘有力。拉把椅子坐在攤位旁,不斷有街坊鄰居、地方仕紳上前聊天話家常。
▼▲高齡96歲的「阿壽伯」吳增壽是老店第二代傳人,因為年輕很勤奮,米苔目又是體力活兒,老人家身體硬朗愛和鄰居話家常。(圖/記者許雅惠攝影)
後方廚房熱呼呼的爐火也沒斷過,第三代吳肇民和兒子吳承翰忙著手工搓揉在來米輾壓去水過後的粿團,放入有很多「孔目」的機器,底下燒滾的熱水承接著一條條白白胖胖的米苔目,現做現往外送往門前攤位,免費滿足懷舊的饞。「米苔目」意指「米篩的孔洞」,「米苔」其實應該是「米篩」,篩字台語發音同苔,而「目」是孔洞的意思。只不過現在很少人用「米篩」了,然而前置作業的揉捻功夫還是得依賴人力。第四代的吳承翰一邊揉著粿團,臉上身上都被汗水浸溼,笑著說「就想把阿公的好味道留下來」,原來做米苔目只能算是他的副業,平常他的正職是電機工程,只有六日才回老家幫忙做米苔目,他的阿爸吳肇民也是,平常都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想吃到吳記米苔目就只能六日請早。
▼▲古早味米苔目的製作,機器下方燒滾的熱水承接著一條條白白胖胖的米苔目。(圖/記者許雅惠攝影)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去年到宜蘭頭城老街,特地品嘗百年老店米苔目
吳肇民說米苔目是最有農村風味的台灣小吃,每到農忙收割時,家庭主婦們總要不時送幾鍋煮得香噴噴的米苔目或冰涼清甜的綠豆米苔目到田邊,讓辛苦的家人補充體力。因為都是米加入一點樹薯粉做的,還真的是能當「冰」吃的「飯」呢!為了不讓傳承百年的好味道消失,父子倆才在擔任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媽媽催促下,接下文化傳承的責任,也讓97歲阿壽伯的好手藝得以再現,而這樣免費吃米苔目的推廣活動已經辦了第三年,只要能力所及,將會一直辦下去。
▲宜蘭頭城是個長壽鎮,高齡九十以上的長者大有人在,都很喜愛阿壽伯的米苔目。(圖/記者許晶晶攝影)
▼▲米苔目有甜有鹹,都是米加入一點樹薯粉做的,還真的是能當「冰」吃的「飯」呢!(圖/記者許晶晶攝影)
▼宜蘭頭城傳承四代的百年老店,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地方仕紳號召下,免費請吃1000碗米苔苜,除了保留傳統手藝,更希望傳承阿公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