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鐵皮劇變!台北車站地下化 變台灣最大迷宮

記者花芸曦/台北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1989年台北車站全面地下化,正式啟用。臺北車站為臺鐵、台灣高鐵、臺北捷運的地下化鐵路車站,與桃園捷運臺北車站共站;周邊則有臺北轉運站、國光客運臺北車站等公共汽車站點。本站位在臺北捷運的捷運路網之地理中心,不但是臺北都會區與北臺灣首要的公共運輸樞紐,也是全臺灣運量最大的鐵路車站,每日進出人次約52萬以上,長期穩坐台鐵各車站總運量首位,總使用人次則居於世界第25名,僅次於日本及法國巴黎北站;因樓層複雜,就連不少台北人也會搞錯內部動線,被幽默稱為是「台灣最大迷宮」。

▲現行的台北車站,是全台運輸量最大的車站。(圖/資料照)

臺北車站於1891年(清光緒17年)10月20日設站,歷經多次遷移與改建後,現今站體啟用於1989年9月2日,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也設於此;隨著臺北捷運、台灣高鐵進駐之後,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區。車站周邊有商辦、補習班聚集的臺北站前商圈,若再連結臺北轉運站、捷運北門站、華山特區等周圍之「臺北車站特定區」設施,面積可達46.31公頃。

台北車站至今改建過4次,中間也曾設置過臨時車站;第一代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於清光緒17年(1891年)10月20日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日本殖民臺灣後,第一代車站持續使用至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同時專營貨運;「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同年10月房舍租給「汽車會社」(今川崎重工業)作為工廠使用;明治41年(1908年)拆除。

▲第一代台北車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第二代車站,具有文藝復興風格,於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臺北停車場」)。隨後並於明治41年(1908年),在第二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臺北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國與中華民國聯軍空襲,現址為新光摩天大樓)。

▲第二代台北車站,外型具有文細復興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昭和14年(1939年)起原地改建為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三代車站),由宇敷赳夫所設計。昭和5年(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臺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3月1日開始拆除。

▲第三代台北車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現行的台北車站,則是第四代,於1989年啟用,僅有在前幾年整修屋頂,外觀不大,由於其龐大而複雜的站體結構在台灣非常少見,因此又被戲稱為「全台最大迷宮」,臺鐵甚至為此研發導航APP。

#歷史上的今天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