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志鵬/臺北報導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的胃癌權威名醫林肇堂,在2012年被學生發現罹患胸線癌。這是天大的打擊,醫生怎麼可能自己會得癌症。但林肇堂醫師不屈不撓,以自己的專業加上,強烈認為「命運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相信科學實證,當機立斷開刀切除,如今成功展開新人生。
▲林肇堂醫師抗癌成功,現身說法呼籲防癌太重要了。 (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人生超級勝利組 一夕罹癌世界突然天崩地裂
林肇堂醫師是胃癌權威,人生勝利組,沒想到2012年單純陪太太,「順便」健檢,結果太太健康沒事,自己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卻檢查出了胸線癌。他說:「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七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
人生突然變黑白 胃癌權威林肇堂超正面看待
「老師,你胸部那邊有點問題,有一塊小小的結節喔!」林肇堂的學生,也是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看了健康檢查後的影像,憂心提醒老師。林肇堂個性果斷決定,要將這個「胸前刺」開刀切除,但命運的老師沒這麼輕易放過他。原以為是良性腫瘤,但問題大了,是惡性腫瘤,更糟的是,裡面的細胞混合兩種不一樣的癌細胞,一邊是「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癌細胞又沒有莢膜,具有侵略性(轉移)。
▲ 林肇堂醫師罹癌抗癌成功,離開台大醫院展開新人生。(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腫瘤從良性變惡性 命運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
「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林肇堂醫師這樣回想,但也堅定認為命運就是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林肇堂想起在美國匹茲堡的學長關世藩醫師,他的老闆是美國胸腔病理學會的理事長。林肇堂聯繫後,立即將病理切片快遞到美國去,試著尋訪海外名醫的意見。經過再度確認,沒有期待中的翻轉消息,美國的病理專家也確定是混合瘤,而且預後不好,建議找腫瘤科與放射科,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
▲林肇堂醫師抗癌成功,現身說法呼籲防癌太重要了。 (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美國經驗未見 日本專家:再開刀清乾淨!
天無絕人之路,美國專家點出一條道路,要林肇堂醫師找日本德島大學的胸腔外科主任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教授。近滕教授強烈建議,兩周內,必需立刻再動手術,不僅要把縱膈腔全部打開,可能剩餘的胸腺組織全部拿掉,淋巴腺清乾淨,甚至是心包膜外的東西都要拿掉,「全部弄乾淨!」手術之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統統來,務必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
如果錯過兩周黃金期,原本開刀的傷口會沾黏,導致再次手術的困難度,林肇堂毅然決定請陳晉興醫師二度執刀。陳晉興問,要用兩側胸腔鏡的微創手術,還是要鋸開胸骨進行開胸手術?林肇堂爽快回說:「我認命了,你卡打拚點,用開胸手術!」
鋸開胸骨 三十公分刀疤畫硬生生過胸口
林肇堂醫師回憶, 第二次開刀住院,可就久了。林太太替他照了一張手術後的相片,胸前一條長長的紗布下面,正是鋸開胸骨以後,長達三十公分的手術傷口。如今,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疤痕直直地畫過胸口。他說,開胸的傷口很大,那時候當然很痛苦,現在卻成了與生命奮戰勳章。
掉下來了!醫生也會生病!林肇堂不放棄.重回健康
對林肇堂來說,開刀的傷口固然疼痛,更痛的是,從雲端掉下來成為病人的痛苦。「我一直是個健康寶寶,就這樣莫名得到一個癌症,莫名其妙地開了一次刀,莫名其妙地又開了第二次刀。未免也太倒楣了吧!然後呢?再來是什麼?」分析了第二次手術切下來的病理組織,確定沒有發現轉移的跡象。接下來改由台大醫院兩大腫瘤科權威醫師鄭安理教授與楊志新教授接棒治療。林肇堂感嘆說,平常是合作愉快的同事,怎麼我現在「掉下來」,變成他們的病人了。
從健檢~良性~惡性~積極治療,整個過程不到一個月,如蒙大赦的林肇堂,提著行李高高興興地「逃」出院了。當林肇堂在台大醫院掛號窗口等著領取重大傷病證明時,病人疑惑的問他,「林教授,你在這裡幹嘛?」「領重大傷病啊!」「嗄,醫師也會生病喔!」
林肇堂從沒想過離開臺大 胸線癌讓他頓悟展開新人生
林肇堂從沒想過,人生如此戲劇化轉折,他一輩子以光耀台大醫院為志業,整天構思要如何在醫術精進,卻從一個醫界精銳突然變病人,出院後,林肇堂提出辭呈,那年他五十九歲。後來林肇堂從到輔大擔任客座教授,2012年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陪著輔大醫學系成長。2018年輔大附醫開始營運,再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希望促成中國醫大與台大、輔大的交流,為珍貴的健康努力。
▲林肇堂醫師抗癌成功,掀開30公分傷口呼籲防癌太重要了。 (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回想得胸線癌原因 恐長期造影檢查造成
林肇堂思索自己罹患極罕見的惡性胸腺瘤原因。所有文獻報告都指出,胸腺瘤與暴露於放射線照射有關。他猜想,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兩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
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 只能當機立斷相信科學證據
如今癌後七年,問林肇堂,回首當時作的醫療決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做得太多?會不會做得太少?他沒有猶疑地答說,【因為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Let it be」。
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如今不僅度過五年存活期,還到了第七年,女兒成家、又有三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
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 再也無懼黑衣人
「我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當有一天,那位黑衣人來敲門時,就是我該走的時候了,因為安魂曲是為自己譜的。我隨時等著黑衣人來敲門,因為我的人生很豐富丶很幸福。我會說:『原本我N年前就要死去的,又讓我多活了N年。啊,它終於來了。』」
▲ 林肇堂醫師抗癌成功,現身說法呼籲防癌太重要了。(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林肇堂醫師抗癌成功,現身說法呼籲防癌太重要了。 (圖/聯合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聯合報出版之《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祝你健康醫學知識
1.什麼是胸腺腫瘤
胸腺腫瘤是很罕見的腫瘤,好發於前縱膈腔。胸腺腫瘤約佔所有癌症發生率的0.2%-1.5%,台灣每年有將近150位新診斷個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63個案數(2009年資料)。胸腺腫瘤變異性很大,依據病理化驗上皮細胞的分化程度,可將之視為連續漸進的光譜:有臨床表現幾近於良性的胸腺瘤,乃至極端惡性的胸腺癌。
2.胸腺腫瘤的原因.預後極差
胸腺癌和胸腺瘤皆源自胸腺上皮組織。胸腺癌的發生率較低於胸腺瘤,但遠比胸腺瘤具高度侵略性。除了侵犯如肋膜、肺臟等鄰近器官外,胸腺癌也會遠端轉移至骨骼及肝臟等,預後極差。
3.胸腺腫瘤的好發族群
胸腺瘤好發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幾乎為1:1。胸腺癌好發年齡為47-60歲,男女比例約為1.3:1。(2009年資料)
4.胸腺腫瘤的預防與治療
不論胸腺瘤或胸腺癌,完全手術切除是治癒最好且唯一的方式。手術方法包括胸腔鏡及正中開胸。只是絕多數胸腺癌病患,被診斷時已經有局部侵犯,完整手術切除的機會不高。
對於無法手術完整切除的病患,林肇堂醫師建議由胸腔外科醫師及腫瘤科醫師共同評估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手術之整合性治療,以使治療效果最佳化。
林肇堂醫師介紹
林肇堂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院副研究員。他更是國內消化道科權威,致力於胃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研究及治療,因此獲得二○一五年「亞太消化醫學會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