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花芸曦/台北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1973年建造耗時14年的雪梨歌劇院完工,200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現在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歷經過不少政治上的拉扯,而當年僅37歲的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也被譽為傳奇,設計之時他從未到訪過雪梨,只憑著幾個雪梨女孩的印象,就畫出了設計圖,從233個設計師當中脫穎而出,當時的他僅僅是一位居家設計師,雪梨歌劇院是他的第一件公共作品, 丹麥建築師協會更表示「約恩·烏松一生的輝煌只有一次,但這一次已是傳奇。」
▲雪梨歌劇院建造耗費14年,2007年獲得世界文化遺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雪梨歌劇院的建造發想始於1940年代,當時戰後的雪梨,沒有足以容納千人以上的表演廳,雪梨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遊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雪梨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成功取得新南威爾斯州州長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爾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
▲約恩烏松於37歲時設計出雪梨歌劇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55年雪梨政府向全球發起設計比賽,當時約恩烏松在斯德哥爾摩旅行,從一份建築雜誌上得知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雪梨的情況下,憑藉著幾個雪梨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製出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1956年時烏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同年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洲的土地時受到熱烈的歡迎,當地的澳洲婦女周刊甚至將其比作好萊塢明星賈利·古柏。烏松此行還帶來他在丹麥所製作的雪梨歌劇院木製模型,這個模型被放置在雪梨市政廳內,不過設計的初稿與現在的成品有不少差異。
▲最剛開始的雪梨歌劇院設計圖,和完工造型不同,約恩烏松表示是從剝到一半的橘子皮發想的。(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由於建造雪梨歌劇院得耗費不少費用,因而向外界發起募款,但工程建造困難,過程當中,1966年澳洲政府希望烏松可以更改設計,但他拒絕妥協,憤而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過澳洲土地,後來由政府代表向他買回設計圖,找到其他建造團隊才於1973年終於完工,這段過往也被烏松本人稱之為「雪梨悲劇」,而直到他2008年過世前,都未親眼看過完工的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已經成為地標象徵。(圖/翻攝自Google map)
另一個軼聞是,當時大家以為雪梨歌劇院是參照帆船或者貝殼形狀打造而成,但他本人說,沒有這麼複雜,當初的設計靈感是來自剝了一半皮的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