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ing-Hsuan Lin
《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無濾鏡文化討論
▲《艾蜜莉在巴黎》劇照。(圖/Netflix提供)
因為有些人問起我對此劇的看法,於是想分集寫一些比較深入的文化討論,個人意見和經驗純屬分享。
第一集從超美式的配樂就開始預告我們這是一個「超美視角」的影集,對巴黎的粉紅泡泡就像是Emily在男友看球賽的酒吧點的那杯白酒一樣不知所以然,那瓶算是促成Emily巴黎記的香水,也被她形容「像是穿上詩詞」- 這也是所有留法人在抵達戴高樂機場之前對巴黎生活想像的最佳註解。
▲《艾蜜莉在巴黎》劇照。(圖/Netflix提供)
Emily住在小巴黎地價最貴地段:第五區的Place de L'estrapade,房仲口中的Chambre de bonne佣人房也是我在巴黎第二年住的房型,但大小只有Emily的一半並且還是三折式的沙發床。至於「調情」,必須說法國人確實有一個對話保有曖昧空間的傾向,但「曖昧」的意思就是不一定有,所以像房仲那種開門見山的搭訕是少有的 (房仲通常也不會幫你搬行李,我的房仲甚至人連出現都沒出現),法國人會做球給你,讓你會有一點心癢,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次在機場海關排我前面的是一位單身旅行的華人女性,應該是第一次到巴黎所以非常緊張,文件都拿好拿滿,到她確認護照時,剛好是比較帥的那位法國海關,我則是隔壁。海關看了幾秒她的護照,神情嚴肅搖搖頭說:「小姐,您的護照有些問題,我恐怕不能讓您這樣通過。」這位華人女子相當緊張地回道:「...什麼問題?」帥海關一邊蓋上入境章,一邊冷笑耍帥地說:「您沒有告訴我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沒能先祝您生日快樂。但是沒關係,歡迎來到法國,您不會後悔的。生日快樂。」說完還眨了個眼,女子受寵若驚地領了護照愣愣地離開了,我當時心想,她大概不會收過比這更高級的生日禮物了。
▲《艾蜜莉在巴黎》劇照。(圖/Netflix提供)
再來講一個最基本的語言問題。很多人認為巴黎人歧視不會講法文的人、英文很爛,但其實我從2015年法文零基礎完全也這樣認為,到五年後的今天用法文作夢,必須說「歧視都是歧視的產物」。Emily在和所有人打招呼的時候都是用她慣用的美式,反而在麵包店當店員向她Bonjour時她沒有回應(超大禁忌),以及她在初次正式向同事自我介紹時,好像把法國同事都當白癡一樣放大音量慢慢說,這就是美式文化的極致表現,包括在法國老闆嫌芝加哥的那段,也是純美式視角,法國人絕對不會批評初次見面的人來自的地方,這不是什麼法不法國,一般基礎禮儀而已。
這部影集有讓我看下去的第一個moment,就是同事Luc在下班後跟Emily的那席話。Live to work or work for living?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反者?這裡是在第一集出現的第一個哲學問題,我在法國考試的時候也寫過類似的題目:我們需要工作才會快樂嗎?在這裡就先不針對這題再多贅述,因為我自己也還卡在這個工作能不能定義我是誰,以及我是否在做會使我真心快樂的工作,還是我的工作能支持我的快樂這件事。
▲《艾蜜莉在巴黎》劇照。(圖/Netflix提供)
以上是關於第一集的討論,其他的小細節例如電壓錯誤爆炸啦、被麵包店員糾正啦這種事都是非常精準的,至於Mindy的角色其實就是我在巴黎的打工,當父母都是有錢法國人的小孩中文保姆,大家如果看到這裡有什麼想瞭解更多的歡迎可以留言提出,必須說這個影集雖然傻傻的,但有很多文化差異的內容可以辯證與討論,在台灣無限期鎖國期間推出,也算是一解情愁。
第一集討論最後就用Luc的金句結束:「無知成就自大」。(Let's call it the arrogance of ignorance.)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Ying-Hsuan Lin」個人臉書,請勿擅自轉載、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