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失智症及早介入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近來有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或延緩明顯症狀的病程,因此40歲就應開始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生活規律,飲食正常,同時不要抽菸並維持運動習慣,都對預防老年失智有所幫助。(圖/NOW健康)

文/陳敬哲/NOW健康

終身投入教育界,帶領無數莘莘學子的退休女老師,年過60歲後,記憶力日漸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是錢包,有時候是醬油,而且會堅持當下一定要找到才能做其他事。直到有天,患者自己搭公車坐過站,下車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家,焦慮不已的患者只能打電話請先生來接她。這件事情讓家人覺得情況有異,首次帶患者就醫,當下確診為輕度認知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後來病情持續惡化,進而演變成失智症。

記憶力短時間下降事情解決不了 都是失智症典型症狀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失智暨帕金森症醫療中心科主任李威儒醫師表示,記憶力隨著年紀下滑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但失智症患者下降得非常快速,像是有病患忘記自己買過菜,出現重複購買、冰箱裡塞買同樣食品的情形,或是找不到東西,就懷疑一定是別人拿走。其他的變化像是原本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像上述個案搭公車坐過站卻不知道怎麼回家就屬於此情況。

李威儒醫師說明,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中年時期的高血壓所帶來的長期病變,影響更勝老年時期的高血壓。至於年齡、遺傳、睡眠障礙、聽力障礙、空汙等因素也可能促使失智症的發生。

及早就醫能在疾病初期得到正確的診斷,失智症的初期可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生理檢查、認知功能檢測、生化檢測、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加以分析和診斷。李威儒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就醫一定要家人陪同,特別是第一次就醫,因為醫師首次遇到病人,相當於認識陌生人,但病人大多難以自述病況,而跟著患者生活幾十年的家人,對患者性格或行為的改變,大多都會非常清楚,因此家屬的陪同能夠協助提供患者重要的資訊,以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另外,對於沒有「病識感」病人,家人可以先進診間與醫師溝通問診方式。

治療最大好處阻止持續惡化 共照介入給予適當照顧

一旦懷疑罹患失智症要盡快就醫,及早就醫最大好處,就是阻止惡化!中國附醫北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許致善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70多歲的獨居長者,經熟識魚販發現,個案一天當中買了好幾次魚,聯繫家人協助就醫時發現,家裡冰箱竟塞滿了魚,原來是個案忘記自己買了魚,也不記得自己有沒有吃,所幸在接受治療後,病情沒有繼續惡化。

許致善醫師指出,這名患者在確診後因不願意北上跟兒女一起住,因此醫院媒合共照中心的資源,同時也有社工的介入協助。在共照中心的社區據點,除了有個管師關心健康、服藥與回診狀況外,患者也固定參與社區據點的活動。許醫師表示,社交活動可以帶給大腦許多刺激,像是理解別人的表達、表達自己的想法等,都會對大腦有所幫助;在社區據點煮飯、畫畫,都會促使患者使用大腦來執行每個動作,所以安排社交生活對失智症患者是有幫助的。而上述這名患者的病情也因此得到良好的控制。

及早發現、正確診斷 規律服藥可維持患者及家人生活品質

失智症是一點一點累積而成,大部分患者不可逆,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大腦功能較難恢復,如何預防便顯得格外重要。近來有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或延緩明顯症狀的病程,因此40歲就應開始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生活規律,飲食正常,同時不要抽菸並維持運動習慣,都對預防老年失智有所幫助。

雖然目前沒有能治癒失智症的藥物,但及早發現、及早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並且規律用藥,可以延緩病情惡化,同時也能增加患者與家人的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金馬影后眩暈住院擔心醒不來 可能原因有這些
▸中風後罹患失智症風險 血漿中D型胺基酸氧化酶可預知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