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花芸曦/台北報導
今天(13日)是黑色星期五,歷史上有不少黑色星期五發生重大災難!其源於西方的宗教信仰,耶穌在13號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讓廣大世人認為這一天是不吉利的日子。另一來源是有一個大型電腦病毒發生這天正好同時是13日與星期五,兩者的結合令人相信當天會發生不幸的事情。
▲黑色星期五總給人恐怖意象。(圖/翻攝自電影海報)
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黑色星期五事件,包含
1.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
美國金融市場大瀉:在美國內戰期間,美國政府發行大量沒有足夠儲備的鈔票。戰後,普遍美國人都相信政府會用黃金回購這批鈔票。在1869年,一些以傑·古德(Jay Gould)與和詹姆士·費斯克(James Fisk)為首的投機者,在市場上大量購入黃金,意圖減少黃金在市場的流通量,以炒高黃金價格。他們串同了尤里西斯·格蘭特的姐夫亞伯·科本(Abel Corbin),向尤里西斯·格蘭特建議任命丹尼爾·巴特菲爾德(Butterfield)為美國財長,他已同意在政府內極力反對購回鈔票。
▲黑色星期五!美國金融市場大瀉(圖/Pixabay)
2.1919年的黑色星期五:
格拉斯哥工人罷工:史稱「喬治廣場之戰」(英語:Battle of George Square)是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警察與克萊德河工業區的工人在喬治廣場附近發生的一場暴力衝突,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82天後的1919年1月31日星期五,故又稱「流血星期五」或「黑色星期五」。事發當天,數萬名工人在喬治廣場舉行大規模罷工,要求縮短每周工作時間,並與警察爆發衝突,造成多人受傷。格拉斯哥市政府宣讀《暴亂取締法》,驅散人群,逮捕罷工領袖。隨後數天,英國政府出動戰車和裝備機槍的軍隊占領了格拉斯哥市,罷工最終被政府鎮壓。
3.1978年的黑色星期五:伊朗示威者大屠殺
由於石油危機,伊朗民眾自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王被迫流亡海外,在兩星期後,在外流亡了15年的何梅尼回到德黑蘭,受到數百萬伊朗人的歡迎。在不久後的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王的部隊,導致巴勒維政權的崩潰。經過了全國公投後,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憲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何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全國的最高領袖。
4.1982年的黑色星期五: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英國和阿根廷)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透過對福克蘭群島採取軍事行動,轉移視線以解決國內的政治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陸南喬治亞島,並且升起阿根廷國旗。1982年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對福島發動進攻。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馬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發動反擊,登陸並且收復福島。阿根廷在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失敗後,於同年6月14日與英國簽訂停戰協議。英國透過本次戰爭重新控制了福克蘭群島,但是阿根廷從未放棄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訴求。
5.2015年的黑色星期五:法國巴黎發生巴黎黑色星期五恐怖攻擊,至少158人死亡。
2015年11月13日與14日凌晨發生於法國巴黎及其北郊聖但尼的連續恐怖襲擊事件。襲擊事件共造成來自26個國家的127人當場遇難,3人到院後不治身亡,80-99人重傷,368人受傷。其中巴塔克蘭劇院的觀眾被恐怖分子挾持為人質,造成89人死亡。另外案發當時有7名襲擊者拒捕並以炸彈自殺,法國政府隨後繼續開展追查幫凶的行動。
▲黑色星期五發展出購物節,不再只是恐怖元素。(圖/資料照)
黑色星期五往往引起恐慌,不少片商也將其發展成電影題材,以《黑色星期五》為名的系列電影,從1980年代開始製播,描述連續殺人魔傑森·沃爾希斯的成魔故事,更於片中戴上曲棍球面具,雖然行走速度慢,卻總是能追上受害者,將其殺之,這樣的劇情也讓大家衍生對於黑色星期五的驚恐;但近年在各地也發展出購物節、感恩日,有多種詮釋,也不再只是恐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