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出,各界高度關注美國對中國華為和中芯國際禁令是否產生變化。整體觀察,美中對抗已成定局,美對華為和中芯圍堵策略將持續,但制裁規模和台廠轉單效應是觀察重點。
▲美中對抗已成定局,美對華為和中芯圍堵策略將持續。(圖/中央社)
投顧法人指出,民主黨、共和黨對中國立場均轉趨強硬,拜登也主張3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國內供應鏈、醫療用品與5G、人工智慧、電動車等高科技產業,降低海外供應鏈依賴,達到供應鏈重組目標。
在對中國關係上,投顧法人表示,美中兩強對抗格局不變,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施壓仍是未來趨勢,這代表圍堵華為策略將持續。不過拜登反對提高關稅政策,並不贊成對中國「全面脫鉤」,預期縮減制裁、降低關稅可能是未來美中貿易談判方向。
不過外資法人分析,拜登在外交上採取多邊策略,將減輕對中國敵對的狀態;另一家投顧法人預期,拜登當選後,對中國華為和中芯國際的禁令力道可能會減緩。
中國法人報告也指出,拜登主張消除貿易壁壘,之前也宣布要取消對中國提高關稅的立場,有望帶動貿易戰下影響較大的機械、電子、通訊、化工和金屬等產業復甦。
如果美國對制裁中國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策略有變,法人表示,包括台廠台積電、聯電、華邦電、世界先進、力積電、旺宏等轉單效應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如果美對華為禁令鬆綁,法人預期台廠包括大立光、聯發科、立積、聯詠、穩懋、日月光投控、精測、京元電、晶技等可望受惠。
不過美國在高科技產業貿易的嚴重逆差,仍是拜登無法忽視的現實。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指出,美國在高科技領域貿易呈現逆差狀態,主要項目是資通訊、光電、生技、生命科學(醫藥、醫材、保健食品)產品,逆差來源包括中國、歐盟、墨西哥、馬來西亞、台灣、泰國、韓國、日本等,而中國占一半以上逆差額。
他表示,資通訊、光電產品由中國轉向台灣、墨西哥、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和日本等地生產,美國正設法將生命科學產品從中國移出、回到美國生產。
陳添枝指出,美中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逆差一年約1000億美元,未來將持續減少,相關產線陸續撤出中國,這些產品供應鏈的脫鉤,是美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