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毒害海洋生物後代 中研院發現死亡率增3倍

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對海洋生物有害,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潮間帶主要生物紋藤壺攝食微塑膠,會使它的下一代死亡率攀升,塑膠愈小、毒性愈強,大眾應注意微塑膠對海洋的危害。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潮間帶主要生物紋藤壺繁衍後代,且塑膠愈小、毒性愈強,大眾應注意微塑膠對海洋的危害。(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及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以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發現直徑或長度不到5毫米的微塑膠會影響其後代繁衍,論文已於12月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陳國勤指出,紋藤壺是潮間帶主要生物,扮演食物金字塔的底層,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並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盼探究微塑膠造成的影響。

▲紋藤壺(圖)是潮間帶主要生物,扮演食物金字塔的底層。(圖/翻攝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Auguste Le Roux,CC BY-SA 4.0)

陳國勤表示,研究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雖然對它自身沒有什麼明顯影響,但下一代的死亡率卻比對照組高3倍,且當上一代紋藤壺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包含直徑1.7及6.8微米等像細菌一樣小的微粒,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陳國勤指出,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就可能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糸統、漁業資源也可能減少。

▲塑膠微粒對海洋生物有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左)及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以潮間帶主要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發現微塑膠會影響其後代繁衍,陳國勤4日透過記者會說明研究成果。(圖/中央社)

塑膠製品為人類帶來便利,卻也造成環境污染,尤其當它流入海洋中經過太陽光照射破裂後,可能被海中生物食用、進而進入食物鏈中被人類所食,使得微塑膠對環境的傷害已成全球關注議題。

陳國勤提到,海洋中的塑膠有99%屬於微塑膠,而生活中也有許多用品為塑膠製品,包含若衣服含人工纖維,洗衣服時也會產生微塑膠,雖然目前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仍有待研究,但海洋生態保育已經當務之急,呼籲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做好資源回收,不讓更多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中央社

【#直播中LIVE】嗨!出發吧來台東 演唱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