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flickr/photosteve101
文/Patty Chou
兩週前,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三年級學生蘇家陞,不幸成了八仙塵爆事件中第4位罹難者,但台灣的社會,卻有幸可以接受他的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胰臟、2顆腎臟、2個眼角膜及1段小腸,可移植至有需要的8人身上。
上週,八仙塵爆意外的第5位罹難者黃小軒,燒傷面積達90%,因全身二度到三度灼傷,手腳四度灼傷,母親不忍女兒受苦,拒絕葉克膜、洗腎、截肢等治療,更簽下了器捐同意書,但因為患者燒傷面積太大,感染引起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無法如願。
日前,藝人楊可涵因輕生搶救不治,醫師宣判腦死,家屬雖悲痛不已,卻也忍痛成全女兒器捐的遺願。
近日的這些器捐案例,讓我想起剛滿20歲(簽器捐卡的最低年齡限制)那天,我簽了器官捐贈卡,那是一張上面印製著小熊的卡片,我都叫它小熊卡。當時,常常到醫學院找朋友。簽了之後,看著醫學院牆上捐贈大體者的姓名和醫界的感謝,再看著自己的小熊卡,格外有感覺。我沒有特別偉大,也沒有比其他人不怕死亡,相反地,我是一個很膽小的人,很怕失去,也很怕死亡。但是看著家人和朋友在醫界對醫學的熱情和付出,我告訴自己,日後除了可以捐贈器官給需要的人和家庭,只要我未來的伴侶願意,我也不排除捐贈大體給醫院做研究,讓醫學生練習。
圖/大醫院小故事
人活著,順利的話,一口氣可以活到70、80歲,甚至更長壽,但是離開之後呢?生命因為自然的法則、醫學的有限,無法無限延長,但是如果在離開後,可以把一些愛留下,就像是落葉變成樹根的養分,這其實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的聲明稿,蘇家陞的父親表示,兒子學醫,是希望畢業後能貢獻社會,如今來不及畢業,用另一種方式來達成醫師莊嚴的使命,「學醫就要有醫生的使命,若是器官能遺愛人間,比什麼都能幫助人。」若能捐贈大體給北醫大,學弟妹上解剖課時,看到大體老師是學長,相信也會更認真學習,並體會醫者的大愛。只是最後因為燒燙面積過大,不適合大體保存,最後決定採器捐的方式,造福更多需要的人。
器捐與否,是個人意願,也沒有對錯。在台灣,不管是器捐、大體捐贈,甚至是放棄急救,若家屬無法認同,隨時可以在事後推翻本人生前或是失去意識(例如腦死)前的決定,基本上還是以家屬的意願為優先考量,好處是顧及到家屬可能會捨不得,不足的面向是,最後決定可能與患者本身意願相左。
人斷氣後,揮揮衣袖,帶不走一片雲彩,帶不走一絲財富,就連身上之物,所有的器官,也沒有一樣可以帶走。或許有人礙於宗教的關係,遺體不能有缺損,但如果您願意開始規劃,將往後帶不走的東西,留下,留給需要的患者,您的生命與精神,會用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著,而「遺愛人間」四個字的價值與意義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