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書萓/台北報導 【 12/26 11:10 發稿 | 22:29 更新:新增影音 】
碧湖公園的大陂湖昔日為農業灌溉用水的來源,早期孕育許多老人家記憶中的臺灣原生魚類,而今卻遭外來入侵魚種肆虐,其中以琵琶鼠(垃圾魚)最為嚴重,生存力強且食量大,總掠食其他魚種魚卵,壓縮原生魚的生存空間。為此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在臺北市議員李建昌及公園處、動保處的協助下,在碧湖發起「水中『滅鼠』大作戰」的公益活動。
▲張嘉宏舉著手上的小垃圾魚說明,「這是今年初生出來的垃圾魚,由於營養不足,只有12~13公分」。(圖/記者許書萓攝影)
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專家張嘉宏說明,垃圾魚會出現在台灣是因為20多年前,水族業者引進要用垃圾魚來清理水族箱,垃圾魚小時候長的很可愛,剛出生時只有0.8公分左右,他舉著手上的小垃圾魚說明,「這是今年初生出來的垃圾魚,由於營養不足,只有12~3公分」。他進一步說明,垃圾魚一年可以長30公分,只要一年半就能長到42公分,不過垃圾魚長大後外貌變得恐怖,甚至更有「異形」的別稱,因此多半會被民眾丟棄在湖裡。更驚人的是,當垃圾魚長到30公分時就有繁殖能力,一次至少產出3~5千隻且有9成可以存活。
▼垃圾魚剛出生時只有0.8公分,只要一年半就能長到42公分。(圖/記者許書萓攝影)
▲垃圾魚嘴型特別,擅長吸食,非常愛吸食我國魚種產的魚卵,導致我國魚種嚴重受害,水中生態單元化。(圖/記者許書萓攝影)
張嘉宏解釋,垃圾魚原生地在南美洲,在當地牠有天敵,因此垃圾魚只好變成夜行性動物,但在我國並無天敵,加上生存能力極強,因此稱霸水中世界。另外,由於我國的魚類,除了吳郭魚會挖洞護卵外,其他魚都沒有護魚習慣,縱使一次可產3~5千顆魚卵,但幾乎被垃圾魚吸食,導致我國魚種嚴重受害,水中生態單元化,只剩下垃圾魚。
▲張嘉宏表示,垃圾魚一年可以長30公分,只要一年半就能長到42公分,不過垃圾魚長大後外貌變得恐怖,甚至更有「異形」的別稱。(圖/記者許書萓攝影)
張嘉宏還提到,垃圾魚頭部摸起來如石頭般堅硬,據說南美洲原住民會拿牠的頭來磨刀。而且本身水分散失很慢、血液是紅色,代表其含氧量很高,加上垃圾魚身體大部分都是腸子,能夠用腸子呼吸,縱使在陸地待上12小時也不會死掉,生存能力極強。
這次活動希望能夠達成兩個目的,第一是移除琵琶鼠魚(垃圾魚),第二則是希望藉此進行生態教育,讓民眾認識碧湖原生的水中生物、及外來種對環境的威脅與破壞,不當的放生行為對被放生地點生物帶來的危害,甚至造成原生物種的滅絕,期盼大眾對「放生、放死、殺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