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懿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持續升溫之際,台灣加強邊境管制,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報導卻擔憂,台灣恐因此在經濟與政治層面遭受孤立,並質疑台灣防疫還能撐多久,引發台灣輿論一面倒的批評。對此,旅美學者翁達瑞今日在臉書上發示,該篇記者Raymon Zhong (鍾旻)華裔二代,不過並未有仇台親中傾向,他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鍾旻「科技記者」的背景,因此無法精確解讀台灣的防疫政治。
▲台灣從疫情以來,防疫受到國際肯定。(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翁達瑞表示,自己是紐時的長期訂戶,也認為紐時對台灣相對友善。在過去一年,紐時提及台灣的新聞有790則,高於所有東南亞鄰國且對台灣的報導,絕大多數都是正面。他認為台灣人沒必要因為一篇報導有爭議,就把這家報紙說成親中、被中國滲透、甚至被中國收買。
翁達瑞指出,紐時的撰文記者叫Raymon Zhong (鍾旻),應該是華裔第二代。儘管記者的父母來自中國,但他遍尋鍾旻的報導,看不到他有「仇台親中」的傾向。甚至搜尋鍾旻的推特,發現他對中國並不友善。最近的貼文包括中國對馬雲的打壓、中國隱瞞武漢疫情的內部文件、華為與阿里巴巴參與監視新疆維吾爾人等。
▲鍾旻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進入紐時之前,是華爾街日報駐印度的科技記者。(圖/翻攝自翁達瑞臉書)
鍾旻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進入紐時之前,是華爾街日報駐印度的科技記者。翁達瑞認為,能進入這兩家報紙的記者,絕對是行業裡的佼佼者。因為這兩家報紙的公信力高,也不會容許記者偏差報導。不過翁達瑞也認為,鍾旻的報導角度與和語調對台灣都不公平,但我不認為他「仇台親中」。更可能的原因是他「科技記者」的背景,無法精確解讀台灣的防疫政治。
「針對記者的偏差報導,最有力的反擊就是加入言論市場,就事論事提出反駁,而非攻擊或抹黑媒體與記者。」翁達瑞表示,在鍾旻這則報導之後,一共有182則讀者留言,幾乎全部都在反駁他的說法。鍾旻本人一定會看到這些讀者留言,他的上司也不會錯過。如果鍾旻的偏差是無心之過,這些讀者留言是他的學習機會。如果鍾旻的偏差來自個人的意識形態,他遲早會被炒魷魚,因為紐時不會忍受報導不公的記者。
翁達瑞也截圖其中幾則讀者推薦表示,有人留言反駁台灣防疫成功是因為海島的因素;另一則讚揚台灣的公民素質與政府決策;也有把台灣和紐西蘭當成其他國家的防疫典範;還有人批評把台灣和美國作對照,批評紐時這篇報導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