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中心/臺南報導
【文|高嘉聆(藝術漫遊)、李佳芳(文學走讀、古今食旅)】
【攝影|攝影/朵朵(文學走讀)、王士豪(古今食旅)】
每次旅行,應該像一次策展,你的愛好,決定你的旅行路線。用3種方式串聯臺南,讓藝術跳脫美術館圍牆、文學出走書本、吃美食也能吃出滿滿老故事,在穿街走巷間,走出一場屬於你的展覽!
▲走出一場城市策展
藝術漫遊
臺南的巷弄街區裡,不僅散發歷史懷舊氛圍,漫遊其中細細踏查,許多有意思的藝廊就隱身於一隅,尤其每年的「臺南新藝獎」,會媒合10位得主於10家在地藝廊同步展覽,不妨藉此一面探索藝廊空間、欣賞得獎作品,一面挖掘城市角落之美,用藝術滋養想像力。
▲臺南街頭藏新藝。
以挖掘「下一個藝術新星」為發想,培養國內新銳藝術家為目標的臺南新藝獎,自2013年迄今,透過獎項嶄露頭角者不勝枚舉。2021年第9屆的得獎名單已正式出爐,聘請資深藝術評論家吳介祥進行策展,不僅安排得獎作品於臺南10家藝廊展覽,更邀請國內外10位知名藝術家以「1+1」的方式與新藝獎得主兩兩為一組,進行藝術對話,在2021年3月18日至4月18日期間,展開作品與作品間、作品與藝廊間的交流火花。
漫步於中西區的友愛街,周邊有老屋老鋪、地方信仰,還有更多當代的生活痕跡,朱紅色的「全臺首學」臺南孔廟與純白色的地標建築臺南市美術館比鄰而居,新與舊的時空交會,讓穿街走巷漫遊臺南成了一種享受。這裡還隱藏了一座值得一探的藝廊「加力畫廊」,是由一棟優雅的老建築活化再生,串起府城歷史與當代藝術,新藝獎得主「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將帶領觀者透過不同感官的趣味體驗,發揮無限想像。
與臺南城市發展緊密相連的安平運河,夕陽映照於河畔上的時光特別悠哉,在這裡還有索卡藝術和水色藝術工坊兩家藝廊佇立於河岸邊,分別展出得主廖昭豪用紙漿做出消波塊、浮球等物件,讓觀者重思維持、保護自然與真實自然間的矛盾關係;梁廷毓透過影像敘事轉譯過去原、漢、客族群衝突歷史的錄像作品,影片當中無以名狀的山河,對照藝廊所在的安平運河,呈現出與大自然截然不同的相遇片刻。
位於臺南市北區西門路巷弄內的大新美術館,展場極具當代感,展出得主葉仁焜擷取日常生活片段的作品,當中表現出的愜意感,恰如臺南給人的感受。不妨在春天明媚的陽光下,進行一趟臺南藝廊之旅,欣賞藝術作品、聆聽藝術家親身解說,感受這座城市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
文學走讀
▲花甲男孩通學路。
成長於舊制臺南縣大內鄉的新生代作家楊富閔,在以成長之地為背景寫成的作品《花甲男孩》被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後,向來冷門的大內像是初次登入臉書的使用者,在臺灣鄉鎮群組亮起微弱訊號,等著某月某日的某位旅人來敲。
河灣、巷弄、牛墟走遊
相較於維基百科中開宗明義的「臺南市中央偏東」,楊富閔卻以站在土地上用情感實際量測的經緯,寫下「大內是山與河相遇」的坐標。當車子從國道溜下進入大內,持續上坡的斜率與從前人自河上岸開墾的角度相同,「可以明顯感覺大內是曾文溪與丘陵沖刷出來的一則故事。」站在南瀛天文台,看曲溪甩尾以及新建堤防如護欄,從無堤防到有堤防,有水患到沒水患,楊富閔親眼見證大內這二十年的變化。
家住大內的楊富閔,猶記得小時候幾乎每週都會隨家人開車去鄰近的善化逛街採買,「我對現代生活的所有想像都是來自於善化。」從善化慶安宮一路到火車站,宮廟、市場、圖書館以及各種商店是摩登街市;但在大馬路旁露天開張,兼具菜市場、小農市集、二手市集功能的善化牛墟,則可見生猛草莽的買賣實況。善化牛墟只在每旬2、5、8日開市,這口訣深刻在楊富閔的腦裡,成了一種比農民曆更玄的時間感知法,「只要聽人講去牛墟,就會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
通學路上的青春回憶
在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三合院意象,場景源自大內國小與朝天宮之間的巷弄,那是他兒時通學的必經之路,穿街走巷即興發明新路線是途中的樂趣。稍長,國中到麻豆唸書,如今麻豆也成了青春回憶之地。
第一次去心目中的簡餐祖師爺「三皇三家」、第一次去當地很厲害的「三商百貨」,甚至對所謂「臺南美食」的認知,便是從麻豆碗粿開始。來到很早就規劃為文化園區的總爺糖廠,園內文化地景與防空洞交錯,楊富閔經常與家人或朋友來蹓躂,也是他第一次意識到何謂「藝文空間」。
當然,在麻豆市區散步可見許多王爺廟,也經常遇到廟會活動,尤其是「蜈蚣陣」,以木板連結的藝閣很像一條長長的蜈蚣,上頭坐了很多扮裝的神童讓人抬著,那也是他小說裡「踩街」意象的由來。「我對麻豆的情感很深。」楊富閔說。
在楊富閔虛實情節上演的作品中,大內、善化、麻豆是舞臺上的流水布幕,依序是他成長、消遣、求學之地,也可見大內與周邊鄉鎮的緊密關係。他以獨特幽默的口吻寫「鄉下」,也寫下他自己的轟轟烈烈。
▲成長於臺南大內的楊富閔,也將故鄉的巷弄投射於作品中。
▲坐落於大內的南瀛天文館除了提供天文知識,也可欣賞寬闊美景。
▲前身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總爺藝文中心,兼具休閒教育功能。
▲(上)麻豆碗粿開了楊富閔對臺南美食的認知。
▲(下)善化慶安宮至火車站間的鬧街,是楊富閔一家採買的地方。
古今食旅
▲穿越古街的老味道。
穿街走巷拜訪臺南老滋味,上自酒家、下至庶民小食,府城食物具有穿越時空的魔力,用深刻記憶的味道,領著你讀到百年前的府城,發現許多散逸的私房故事。
蒜蓉枝裡藏海安路小史
走入水仙宮市場,廟旁老字號漢餅鋪「寶來香」裡散發香蕉油芬芳的鳳片糕、油炸過香氣逼人的蒜蓉枝與鴨蛋酥,勾起濃濃的古早味記憶,也令許多老一輩人思想起海安路從繁華、滄桑到再起的歲月。
寶來香的第一代創始者王文榮是過海來台的福州人,他最初落腳在臺南五條港,並在「品來芳」餅鋪工作,之後才在水仙宮廟旁自立門戶。水仙宮市場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菜市場裡有廟」—— 該景象源自五條港中的「南勢港碼頭」,為了祈求水運暢通平安,清領時期由郊商集資創建宮廟,供奉治水之神大禹,而在港埠貿易的熱絡之下,宮廟周邊形成街市,逐漸發展成一座菜市場。
老餅鋪見證了中國城小吃盛世年代,以及中國城改造成為河樂廣場的景況,如今依舊安然傍廟營生,持續製作老口味點心。延續古早風味的餅店,還有位在崇安街的「連得堂餅鋪」,仍使用約五十年歷史的半自動瓦斯烤爐來生產日治時期研製的味噌煎餅,是臺南人念念不忘的點心。散步到連得堂,老一輩人必定提起街道舊名「總爺街」。清領時期,總爺街為出入北門(拱辰門)至禾寮港的要道,又有俗名「過坑仔街」,是尋找記憶中消失府城的重要線索。
雪泥甜湯嘗到酒家文化
沿民權路往天壇走,遁入臺南測候所旁巷弄,可見日治大正年間開業的料亭「鶯料理」重修樣貌。鶯料理保存了臺南最重要的酒家菜歷史,為日本人所經營的高級料理店,並曾負責昭和天皇登基前巡視臺灣的食事工作。
在鶯料理舊跡斜對面,即是臺南鼎鼎有名的阿霞飯店,第三代經營者吳健豪自有記憶以來,看著鶯料理破敗潦倒,而自身背負著推廣府城宴席菜的使命感,他於是積極爭取鶯料理古蹟空間的經營權,花費許多心血於2018年完成再造,在專家的協助下利用殘存遺構重建「表棟」,以舊地名為發想,成立藝文與飲食兼具的新空間「鷲嶺食肆」。
鷲嶺食肆的有趣之處就是翻玩新舊創意,借用阿霞飯店招牌菜的元素,把傳統大菜化為時髦的小食或飲料,譬如把宴席壓軸甜品變成創意手搖飲「特製雪泥甜湯」,讓人可以在古蹟裡自在走遊、品嘗不一樣的古早味,感受臺南歷史活在當下的生命力。
▲寶來香餅鋪位於水仙宮市場內,傳承至今逾八十年。
▲蒜蓉枝又名蒜茸枝,古法會加入蒜頭,狀似迷你麻花捲。
▲由阿霞飯店經營的「鷲嶺食肆」,二樓提供休憩空間,也可作為展覽之用。
▲昔日「鶯料理」涵蓋表棟、中棟、裡棟3棟建物,「鷲嶺食肆」由殘存的「表棟」遺構重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