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若羽/台北報導
為有效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各界紛紛投入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發,我國近來也在抗疫上出現大突破,中研院團隊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中,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論文已於2021年1月1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中研院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中,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圖/中研院提供)
團隊首先收集市面上2,855個被美國食藥局(FDA)核准使用的人類或動物用藥,同時也從傳統中草藥典籍中挑選出近200種具有治療病毒感染療效的藥材,由詹家琮博士團隊於P3實驗室進行抗病毒感染的細胞實驗,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個藥物,接著再以敘利亞倉鼠進行動物測試,讓藥物實際與病毒株正面交鋒,以準確測定抑制病毒的效果。
研究發現,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全株紫蘇之萃取物等5款現有藥物及保健品,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透過倉鼠動物實驗後,證實此5種藥物能有效減少老鼠肺部的病毒量。
「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臺大藥學系梁碧惠教授指出,研究發現的這5種藥物雖然在細胞及動物實驗中皆展現抗病毒活性的效果,但是各自攔截病毒的時間點和方式不盡相同,確切機轉仍需進一步釐清。目前已知奈非那韋透過抑制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進行組裝複製。
研究團隊表示,本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5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床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將有機會作為疫情大爆發、出現緊急狀態時的準備用藥。期盼能尋找潛在的小分子藥物,為新藥研發提供更多可能性,最終找到如「克流感」般治療流感病毒的口服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