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精準健康為我國生醫未來重要的下一步!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累積已經超過16萬筆資料,目標未來3年完成20萬筆,資料庫今年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合作,將擴大收集社區型健康參與者資訊。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精準健康很重要、也是我國生醫未來重要下一步,不過,要做到預測醫學就需長期資料研究,也才能進一步達成精準健康。
中央研究院首度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合作,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將擴大收集社區型健康參與者的資料,包含生活飲食習慣、醫藥史、抽血檢查等等,運用資料庫推動精準健康,加速超前部署,今天舉行揭牌記者會。
▲中研院與演譯基金會合作,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今舉行揭牌儀式。(圖/中研院提供)
該資料庫於2012年建置,收集的資料包含參與者健康情形、醫藥史、生活環境資訊與生物檢體,長期追蹤健康參與者與疾病患者的健康變化情形與治療狀況, 提供進一步基礎研究所需要的資源,尋找促進健康、預防與治療疾病的生物標幟,以發展精準化醫療。目前已累積約16萬筆生物資料大數據,並開放民間申請資料研究,截至目前已超過180個研究案使用人體生物資料庫數據,高達200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期刊發表。
前副總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指出,精準健康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有個人化健康促進活動並預防疾病產生,早期診斷就能早期治療,疾病的精準診斷可以提供精準治療,像他自己之前得到的肺腺癌,很早就做健康檢查,用微創手術切除,所以現在已經被排除重大傷病範圍,這就是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例子。
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李德章表示,人體生物資料庫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顯示在精準健康和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背後需要龐大數據,政府也很超前部署,10多年前中研院就設立自料庫,目標未來2到3年完成20萬筆資料收集。而演譯基金會董事長石曜堂表示,基金會的美兆人體生物資料庫成立至今,也已逾14萬筆本土資料,具備豐富健康參與者的數據收集經驗,本次產業、學術的跨界合作,可望結合診所內大量受檢名單以及專業服務品質,加速建立台灣本土生物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