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舊金山3日電)車用晶片大缺貨,導致汽車業者減產,美、日、德等國紛向台灣求援。英國「電訊報」近日報導,隨著美中兩大超級強權爭奪半導體技術,身為世界晶片工廠的台灣被夾在正中間。
▲靠著台積電,台灣成為世界晶片工廠。(資料照)
「電訊報」(The Telegraph)以「全球對世界微晶片工廠台灣的擔憂與日俱增」(Global fears grow over Taiwan, the world's microchip factory)為題的報導說,台灣長期來都是中國和西方國家政治關係緊張的根源,但近年來,台灣也成為經濟和網路安全憂慮的源頭。
報導指出,台灣已成為全球的微晶片工廠,也是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無論iPhone、汽車和電信網路都需要使用這些晶片。台灣的晶圓廠是全球最先進,西方國家製造商只能在後苦苦追趕,但隨著美中陷入不斷升溫的科技戰,台灣的未來日益令人擔憂。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機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家崔歐洛(Paul Triolo)表示:「如果中國無意或有意對台灣爆發軍事衝突,會發生什麼事?對於主要電子公司來說,全球供應鏈有遭到嚴重破壞的可能。」
30多年前,美國和歐洲主宰半導體生產,全球超過3/4半導體在美歐製造,剩下1/4左右則在亞洲製造。曾幾何時,甚至英國也有強大的製造基地。如今,這個比例產生180度大翻轉,前4強依序是台灣、韓國、中國和日本,全都超越美國和歐洲。
曾是美國國務院官員的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路易斯(James Lewis)表示:「政治和情報緊張局勢,讓我們重新審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台灣與中國的距離之近。如果哪一天中國心情不好,決定直接試著奪取台灣,那該怎麼辦?」
路易斯表示,美國所以關切台灣,不僅是因西方國家依賴台灣作為世界晶片工廠,也因中國同樣依賴台灣。前總統川普的政府利用美國在晶片設計及生產的領導地位來封殺中國企業,尤其是華為,以削減中國企業在海外影響力,並藉此在貿易談判中展現實力。
崔歐洛則指出,台灣實際上夾在美國和中國的「藍色」與「紅色」供應鏈之間,「他們不希望企業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選擇,因為他們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
電訊報指出,目前看來,美國的藍色供應鏈似乎正在取得勝利。台積電因為使用美國設備,被迫停止向華為供貨,華為被切斷取得高階晶片的管道。
但許多人擔憂川普政府恐弄巧成拙,因為中國越難以取得台灣製造的晶片,就更有動力追求本土替代方案。中國對台灣晶圓廠的刺探行動也日益令人擔憂,甚至在極端情境下,中國可能直接奪走台積電在中國的2座晶圓廠。
美國和中國對台灣晶片的依賴可能令人不安,但情勢也正在趨於穩定。如同冷戰時期的戰略思想「相互保證毀滅」保障了美國和蘇聯的平安,現在美國和中國都得依賴台積電,也確保任何一方都不願意傷害對方。
不過電訊報指出,這種相互依賴狀況可能正在消失,美國和中國都在努力減少對台灣的依賴。去年,台積電宣布計劃投入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美國最近還通過「國防授權法案」,提供數十億美元激勵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中國雖在半導體產業上處於落後,但也沒有放棄的跡象。
報導最後警告,台灣因擁有高超晶片技術,處於全球兩大超級強權令人不安的僵局之中,而這種僵局恐怕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