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環境優美,但最近潭面出現大片紅色懸浮物,乍看猶如油污。鯉魚潭管理站調查確認是無毒的葡萄球藻,孳生疑與溫差大有關,已放置吸油棉減少擴散。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在鯉魚潭面放置吸油棉、吸油條,控制葡萄球藻擴散範圍。(圖/中央社)
站在鯉魚潭潭北步道就能明顯看到潭面上一大面紅色懸浮物,獨木舟、民宿業者分別表示,懸浮物隨著水波漂浮,會沾黏在船身;水面有淡淡臭味,有遊客懷疑是油污污染,對環境、觀光形象都打折扣。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主任蔡威平表示,這批紅色懸浮物自今年1月中旬起陸續出現,隨著水流漂散在潭北、潭西,經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調查,證實是一種無毒的葡萄球藻孳生。
蔡威平指出,孳生原因疑為溫差大帶動湖底水流,翻攪底泥營養鹽,又碰上高溫,導致形成藻類且大量孳生,過去也曾發生過,但這次面積比較大。
▲花蓮鯉魚潭出現大量紅色懸浮物,引起當地業者、遊客注意,懷疑水質遭污染。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鯉魚潭管理站指出,委請國立東華大學調查後,確認是無毒的葡萄球藻。(圖/中央社)
蔡威平說,經學者解釋,葡萄球藻屬天然物質,隨著時間及環境會自然沉澱到湖底,主要是視覺影響,現階段有放置吸油棉等嘗試減少擴散面積。
鯉魚潭優養化問題多年,鯉魚潭管理站近年也嘗試流放超過5000尾原生種黑鰱、白鰱,截至去年成效良好,流放物種經追蹤都能長到30公分長;預計今年還會流放3000尾會吃藻類、浮游生物的黑鰱,並觀察對水質改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