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碎銀子怎麼用? 原來許多古裝劇都錯了

記者林辰彥/綜合報導

在古裝劇裡面,銀子一直是貨幣的代表,一般看到的都是拿著大銀錠,但是一般市井小民哪會有那麼多「錢」帶在身上?一般古人出門還會帶些「碎銀子」,這些碎銀是怎麼來的?是怎麼花用?

▲古代碎銀子。(圖/翻攝自微信公眾號)

在《三言二拍》裡面,主角身上帶著是「幾兩散碎銀子」,而《西遊記》裡面除了主角們用碎銀子,甚至在仙界、魔道世界裡也管用。但是這是後世的小說寫以前,對於貨幣用法並不十分考究。

其實在明朝以前,中土的白銀算稀少,宋朝朝廷歲入不過八十萬兩白銀,也就是說,白銀在當時並無法流通。只是當時宋朝要給遼、金等國,就是用白銀來計算。

明朝中期對外貿易開始活絡,巨量的白銀湧入中國,白銀才開始流通。在明朝最後一百年,美洲銀礦產出的白銀,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國。明朝明穆宗隆慶年間官方才規定白銀為法定貨幣。

但是白銀使用上卻有諸多不便,一來官方鑄銀錠,大概就是十兩、二十兩以及五十兩,通常買賣沒需要這麼多「銀子」,所以人們出門還會帶著剪子跟「戥子」,剪子用來將大的銀塊剪成小的計量,而戥子就是用來稱重。

▲古代銀錠。(圖/翻攝自微信公眾號)

一開始碎銀子也不是完全用在交易上,大多是支付工資。明朝萬曆年間實施「一條鞭法」,老百姓交稅都以白銀計算。但是一些官場與商場的弊端產生了,農民到了要交稅的時候,糧價就爆跌,等到交完稅後,糧價又回升。這一來一往之間,農民叫苦連天。

大家看《雍正王朝》裡面,雍正推行「火耗歸公」,這又是什麼?這又是官府剝削的手段。古代官府徵稅是不收碎銀子的,要把碎銀子鎔鑄成銀錠,這鎔鑄過成的損耗,就叫做「火耗」,官府抽這火耗抽到冒油。雍正推行火耗歸公,立意是為了百姓,但是從百官的貪婪中要他們把手拿出來,導致雍正做得半死,罵名卻不斷。說到底,也就是碎銀子惹的禍。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