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朝郁
雖然阿肥我是一個不喜歡出門往外跑的人,但偶爾還是必須出門曬曬太陽「行個光合作用」,也幸好阿肥我的阿婆(客家人稱呼奶奶的方式)有個好眼光,當年信義區還是一整片田地時就選中了這裡,附近除了有不錯的天然環境外,也讓現在的我可以大聲地說「挖係天龍人啦!」
▲▼沿著信義區吳興街600巷的木棧道走就可抵達糶米古道入口處。
說到信義區,除了有眾所皆知的象山及先前阿肥介紹過的蔣渭水先生紀念廣場外,還有一處「糶(ㄊㄧㄠˋ)米古道」是附近鄰居假日健行的好去處!這條古道全長僅約500個石階,差不多只有400公尺而已,這次上山為了拍照走走停停,也只花了約30分鐘就「攻頂」,算是相當簡單的一條步道,長輩來此不用因為擔心運動量會太大而卻步。
▲▼整條糶米古道都是用石磚、石階鋪成。
不過因為這條古道是一路往上爬行的關係,對平常沒什麼在運動的阿肥我來說還是爬的滿身汗,但若是平常有在運動的人,可以相當輕鬆的欣賞山中風景,對體力有信心的人也可爬行至山上後再轉往挹翠山莊的方向行走,接到象山去繼續健行。
▲▼糶米古道環境清幽,能在都市內吸收芬多精相當難得。
糶米古道中的「糶米」其實就是販賣穀物的意思,過去道路不像現在方便,三張犁一帶的農民若想將收成的稻米往外賣到南港、深坑及木柵等地時,走平路必須繞很遠的道,農民們因此開闢出了這條山中小徑,爬行至山上後可與其他路線匯合通往四面八方,這條路線也因此得名。
▲石頭路下過雨後難免有點濕滑,登山客需多加小心。
▲扶手特地留下「挑米」的樣貌。
從吳興街底的泰和公園旁開始走,路上還會經過德興礦坑,是日治時期挖煤礦的處所,後續因為礦物缺乏而停用,經過整理後供民眾進入參觀,入口處就有電源可自行開啟,也提醒遊客離開時記得再將電源關閉。
▲▼在泰和公園站下車後,前方OK便利商店右轉路邊就會有清楚的指標。
▲▼德興礦坑經過整理後提供民眾進入參觀。
雖然糶米古道全長約有500個石階,但現在的登山客大多都僅爬行至山上的「糶米公廟」就停下腳步,待休憩後再原路返回,也有人選擇穿過公廟轉往挹翠山莊的方向下山,或是繼續往象山的方向爬行。
▲▼糶米公廟如今成為登山客休憩的處所。
▲穿過糶米公廟的最後一段路程幾乎都是平路。
據傳,清朝道光年間糶米公廟之處本有一顆大楠樹可以乘涼,一旁的岩壁還會滲出山泉水,農民們不約而同在此休憩,就約定每次經過此處都要留下一碗米作為基金興建土地公廟,蓋好後也將之稱為「糶米公廟」,後來大楠樹不幸枯死,公廟也在經過幾次的整修、改建後,才有了現在的樣貌。
▲▼從瑞雲街走出來後,可搭乘公車下山回到泰和公園或捷運市政府站。
糶米古道交通方式:在捷運市政府站2號出口搭乘藍5,可在「瑞雲街口站」下車往下走,也可在「泰和公園站」下車後往上攀爬,「登頂」後可選擇原路返回,或至「瑞雲街口站」重新搭乘藍5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