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非老年人專利! 40歲壯男手抖竟是「這疾病」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還記得金曲歌后詹雅雯,近日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消息嗎?其實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可能發生。從事燈具生意的張先生,40歲時毫無預警出現手抖、走路拖行等動作,一開始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後來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後透過藥物控制10多年,但漸漸出現抗藥性,變得容易跌倒。

經北醫大附醫團隊建議下,張先生決定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協助,改善生活品質。張先生日前出席見證會、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外,更打算挑戰路跑活動,生活與心境均開朗不少。

▲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張先生(右二),透過北醫手術協助下改善,並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圖/北醫大附醫提供)

北醫大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第二常見神經退化疾病,好發於55歲以上,但不代表沒有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年輕型患者,都能找到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

葉篤學說,據統計,帕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6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1%罹患,80歲以上人口約有2%至4%,全台近4萬人罹病;然而,門診也有40歲發病的中壯年,由於正值人生顛峰,衝擊可想而知。

北醫大附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症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50%到60%時,即會出現相關症狀。患者初期會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而不自知,多是親友察覺有異而後續就診。

葉篤學表示,多數帕金森氏病病人為偶發性,但有約10%的患者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台灣最常見的基因異常為PRKN、PINK1和GBA,偶有ATP13A2、PLA2G6,而LRRK2(G2385R及R1628P)為危險因子。

在治療上,陳淑美說,初期與中期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但若藥效衰退,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時,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北醫大附醫由神經內外科組成治療團隊,迄今完成4例深部腦刺激術,健保署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

不過她也提醒,並非每位患者都需要手術,術前需接受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等多項評估,經醫師建議下再以手術改善症狀。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火力全開戰勝美國隊 賽後記者會談勝負關鍵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