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配合防疫待在家,大量使用冷氣導致用電量攀升,空調排出的廢熱也使都市氣溫上升,長期研究都市熱島現象的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林子平呼籲,不要將空調設定低於攝氏26度。
▲民眾配合防疫待在家,大量使用冷氣導致用電量攀升,空調排出的廢熱也使都市氣溫上升,學者呼籲,不要將空調設定低於攝氏26度;公園綠地也有助散熱。圖為台南市東區大樓與附近綠地街景。(圖/中央社)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是長期研究都市熱島現象的學者,6月才剛出版探討都市熱島效應解決之道的新書「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林子平今天表示,都市熱島現象是市區氣溫比郊區高的現象,原因是都市的發熱量高於散熱量,當都市的空調、交通發熱量增加,空氣對流、綠地水域的散熱效果沒有改善時,就造成市區氣溫急劇上升。
林子平指出,今年的高溫提早到來,5月底台北市最高氣溫已達38.2度,如果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對原有都市熱島現象會產生更大影響,民眾減少外出雖然降低交通工具的排熱量,但當愈來愈多人分散在家工作及上課,住宅的空調使用量大幅增加。
他說,空調吹出來的冷空氣其實是把室內的熱量「搬運」到戶外交換得來,因此站在空調室外機旁就會感覺到熱風吹出,溫度可高達45度左右,這些排熱就是造成台灣都市高溫化的主因之一,氣溫升高和用電量增加的惡性循環,在疫情期間恐怕會更嚴重。
林子平表示,長期來看,良好的都市規劃、建築設計是為都市「退燒」關鍵,民眾能做的事其實不多,最快速的改善方法是改變空調使用行為,例如將空調溫度設定於26度以上,同時開電風扇,體感溫度至少能降2度,而空調溫度設定每上升1度,空調耗電量約可減少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