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玉翔/綜合報導
新北市議員唐慧琳罹患胰臟癌第三期,引發各界關注,傳出今(25)日凌晨5時因癌症辭世。「癌王」胰臟癌不易早期發現,治療難度高,預後不佳復發率又高,前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法國名廚侯布雄、聲樂家帕華洛帝等名人都因胰臟癌殞命。胰臟癌早期多半無症狀,患者常因不明腹痛或黃疸就醫,確診時多是晚期,不適合動手術。
▲如果出現延伸到背部的腹痛,合併黃疸或體重減輕,應就醫檢查是否為胰臟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早期胰臟癌大多沒有症狀,患者無從警覺,且胰臟位於後腹腔,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可怕的還有胰臟癌容易擴散、轉移,除了在腹腔內擴散,也會隨著血液和淋巴轉移到肺、肝、骨頭等遠端器官。
提到胰臟癌的警訊,《照護線上》根據臨床經驗指出,患者可能出現「延伸到背部的腹痛」以及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高達8成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不適合動手術;至於有機會開刀的患者,也有很高的機會在手術後復發。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大森指出,胰臟癌好發於50~60歲的中年族群,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除非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剛好堵住總膽管而引發黃疸,否則初期難以發現,通常直到晚期開始出現背痛、上腹痛等症狀,患者可能還會先到其他科別求診,最後體重減輕等症狀浮現才確診,種種情況導致患者難以早期發現病灶。
一般來說,第一、二期胰臟癌可以開刀治療,第三期病患若胰臟後方血管遭腫瘤侵犯,開刀效果不佳,腫瘤難以有效清除。因此第三、四期胰臟癌會以化療為主,後續再視腫瘤縮小的情形評估能否開刀治療。
胰臟癌發生率並非惡性腫瘤中的第一名,但「初診即晚期」的狀況屢見不鮮,加上容易轉移所導致的高死亡率,大幅影響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臨床上多以全身性療法為主要治療選項,耳熟能詳的包含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
台灣胰臟醫學會和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強調,目前胰臟癌的化學治療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多數國內核准的治療方式也獲得健保給付,他們鼓勵病友積極治療,以延緩病程,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