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林渝樺
新冠疫情期間,把高血壓控制良好,不當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馬偕醫院資深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許多患者以前的治療充滿挫折感,降低用藥吃藥意願,長期下來血壓過高等併發症,現在除了透過調整生活形態、搭配降血壓藥物來控制之外,還有高血壓導管治療也可以有效幫助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達標。
▲依據全球追蹤2700多名患者,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平均24小時血壓下降至7左右毫米汞柱,門診血壓下降12 至15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風機會。
高血壓控制好 避免併發症風險
新冠肺炎死亡案例中多數具有慢性病史,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沒有妥善照護與控制血壓會產生很多併發症,李應湘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急性期可能會有出血性腦中風、急性心腦衰竭、主動脈剝離、急性腎衰竭較常見重大的併發症,輕微可能會有頭痛症狀,慢性則有血管阻塞、中風、心肌梗塞、其他的小血管阻塞等。
高血壓導管治療 長期降壓效果
針對高血壓的治療,目前有改變生活型態、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三大方法,一般民眾熟知以調整生活形態、搭配藥物為主。然而,李應湘醫師提到,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大腦會透過交感神經下指令,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臟賀爾蒙分泌增加,提升鈉和水份的再吸收、導致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導管治療便是透過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
大部分高血壓患者 適用高血壓導管治療
除了少數高血壓患者,因為腎上腺的腫瘤必須使用開刀切除,或是遺傳性的主動脈狹窄,大部份的高血壓患者都可以考慮導管治療。李應湘醫師說,「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是一次性的、微創侵入性、可是效果是終生的,可以把它想像藥效超長的藥物。」至於何時運用,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用藥習慣和生活環境等,如果在舊有控制方式無法完美控制血壓時,此時是可考慮的使用時機。
屬於微侵入性導管治療 恢復快且併發症少
依據全球追蹤2700多名患者,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平均24小時血壓下降至7左右毫米汞柱,門診血壓下降12 至15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風機會。李應湘醫師提到,高血壓導管治療從2000年發展至今,雖為侵入性治療,經十多年研究觀察發現,意外地非常安全,做了治療幾乎不會帶來額外或長期副作用,從全球性研究觀察五年以上沒有任何危險訊號。
至於治療後可不用吃藥嗎?李應湘醫師點出幾項關鍵面向,第一,本身血壓有多高,因為每一種治療的降壓都有極限,每個人都不相同,如果本身的血壓已超過該治療所能得到效果的極限,很可能需要其它的方式來幫忙;第二,體質不同效果不同;第三,生活作息是否良好;第四,血壓會隨年齡增加,並非保證一輩子不用吃藥為目標,更重要是能夠長期保護器官不受損。
提早治療高血壓 避免永久性併發症
許多人高血壓難以控制,也因為以前的治療充滿挫折感,降低服藥意願。李應湘醫師分享,常見長期下來血壓過高導致主動脈剝離。此類主動脈剝離患者經常因為體內交感神經較常人更活潑,腎臟對於血壓的調控較常人來得更高,若能提早用導管治療效果好,血壓有機會下降12 至15毫米汞柱。因為一旦剝離不可恢復,若能有機會提早治療,就能避免永久性的併發症。
李應湘醫師提醒患者,每日早晚量測血壓兩次,連續量測七天,把握七二二原則,如果收縮壓超過平均130或舒張壓平均超過80汞柱毫米即是高血壓。飲食上少鹽、養成多運動的習慣。至於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否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手術,李醫師補充,除非接種疫苗當天有感冒,原則上高血壓導管治療與新冠疫苗是沒有衝突的。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