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氣候峰會上百國簽署承諾在2030年前降低甲烷排放量30%,但專家學者質疑台灣增加天然氣發電恐加劇甲烷逸散問題。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台灣非天然氣生產國,甲烷主要來自於廢棄物及農畜業,且排放量僅占全台溫室氣體排放的1.7%。
▲經濟部長王美花說明,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廢棄物及農畜業,且碳排量占比極低。(圖/中央社)
經濟部長王美花今(22)日上午列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多名朝野立委關切台灣甲烷逸散排放問題,在野黨立委更邀集多名專家學者與會,包括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
王美花說明,天然氣開採、運送及儲存時會有甲烷逸散,不過,對台灣而言,甲烷排放主要來自廢棄物及農畜業,且排放量僅占全台溫室氣體排放的1.7%,占比極低,影響較大的還是二氧化碳,大幅減碳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指出,台灣從2015年至2017年溫室氣體排放逐年上升,2018年反而下降,原因在於2018年重啟核二廠2號機,儘管當年用電量成長,卻沒有拉升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見核電有助減少碳排放。
葉宗洸認為,天然氣在運輸、儲存時,都會有甲烷逸散,若以天然氣為基載電力,代表儲槽會增多,甲烷逸散的量也會變多,對減少甲烷排放沒有助益。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盧倩儀認為,政府增氣政策是一個「不顧人民死活的政策」,提高對天然氣的依賴是帶著台灣走向死路,她說,天然氣從開採到使用都會造成甲烷排放,未來有很高的機會被課徵甲烷稅,一定會成為昂貴能源。
針對專家學者提出台灣使用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有甲烷排放增加等疑慮,王美花於午間休息時段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天然氣當作橋接能源,是IEA(國際能源總署)講的,不是隨便一個人講的」,天然氣的減碳、減空汙效果較煤好,此為客觀事實,為滿足台灣高用電量,不能使用煤,自然需增加低碳排的天然氣。
甲烷部分,王美花指出,生產端確實會產生逸散問題,而國際減排全球都有責任,也要求生產天然氣公司需盡到減少甲烷逸散責任,這些公司都已在做努力,COP減排30%承諾則是一個督促;至於台灣是天然氣使用端、而非生產端。
關於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指出,未來天然氣存量提高至14天會加重甲烷問題,且煤相對天然氣較好儲存,王美花表示,雖然煤較容易儲存、但碳排很高,對台灣而言,會持續朝降低燃煤機組方向執行。
談及電力需求面,王美花指出,部分國家製造業占比相對不高,台灣在能源政策則需注重實質可行性,從減碳到零碳,「我們提出來,大家不能說這不要那不要,那請大家告訴我們要什麼,要增加燃煤機組嗎?應該不是這個方向」。
面對天然氣價格飛漲,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詢指出,天然氣運輸路徑可能因地緣政治情勢造成運輸變數,購氣部分應如何解決。王美花回應,中油會持續注意相關風險,並進行專業判斷,截至目前為止並無發生任何問題。
王美花進一步說,目前天然氣採購國家高達14國,運輸船的路線都不一樣,早有注意分散風險,且目前天然氣長約簽至明年,依照油價連動公式計算,現在波動較大為現貨市場,至於油價近兩週已在下降,美國拜登總統政府也有相關呼籲,對全球油價平穩有幫助。陳亭妃呼籲政府要將相關情形說清楚,減輕民眾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