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銀子是古代常見貨幣。(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歷史中經常會提到「銀子」這個名詞,透過各式歷史劇的播送,讓現代人一窺當年的交易工具,不知道熱愛古裝劇的劇迷們,是否曾經好奇,銀子放到現在有多少價值呢?雖然金融市場結構已完全不同,但仍舊有歷史團隊,透過每個時代必存在的「糧食」作為基準進行換算,得出了結果。
中國有歷史團隊精算得知,在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為一貫),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200斗就是20石,唐代一石約是現在的59公斤,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推算,最後得出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大約為新台幣1萬7959元。
來到明朝大不同,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購買普通大米(中國用語)二石,一石約為94.4公斤,因此一兩銀子可買188公斤。根據當今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 1.75元人民幣做計算,可得出明朝一兩銀子大約等於人民幣660元,約新台幣2871元。
以最近的清朝來說,由於大量外國銀兩湧入中國,鴉片戰爭前每年世界銀產量的70%,多都用來購買中國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了,銀兩的貨幣價值驟減,一度達一兩銀子換算2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69元),從中也能看出,在國際貿易戰中,清朝國力下滑的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