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打造另一個「國旗」!他們逾10年為台灣努力 讓世界看見

記者張雅筑/台灣-美國報導

2021年8月29日順利舉行的紐約大都會第16屆台灣日,球場外架著印有HELLO TAIWAN字樣的看板。 (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2021年8月29日順利舉行的紐約大都會第16屆台灣日,球場外架著印有HELLO TAIWAN字樣的看板。 (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喂台灣就等於為台灣,希望串聯在美國及其他國家舉辦有關台灣和台灣人的文化活動,讓世界看見台灣。」這是長期在海外舉辦與台灣有連結活動的HELLO TAIWAN組織,對台的愛與心意。從2010年成立至今,在世界許多地方舉辦活動和參與大小公益,他們表示,希望HELLO TAIWAN是一支不是國旗的「國旗」,透過軟性的力量展現台灣認同和台灣一直與世界同在的精神。

即便不是在台灣生活,但有一群人仍默默地為台灣付出、努力,甚至創造出「HELLO TAIWAN(喂台灣)」這個標誌。談及這個標誌、組織,得回溯到2010年,那時為讓紐約台灣會館與年青一代增加連結,所以當地台僑每年感恩節的週末都會舉辦「喂台灣慈善熱門音樂會(HELLO TAIWAN Rock)」,由台灣研究所黃再添、台灣巡禮許伯丞、許華洲、張君麟、吳丞峻、紐約台客Jack Hsu、亞洲人在紐約Diana Lee主辦,協辦單位則包括台灣會館蔡明峰、賴弘典、方秀蓉和台灣人社團聯合會賴弘典、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許華洲、張君麟、吳丞峻、劉佩芸,以及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陳彩雲、蔡宜芳、鍾艾霖、林瑞葉等人。不僅如此,方惠音、鄭明珠、林雅玲和林瑞葉等人更把台灣小吃帶到美國,一解大家思鄉的味蕾。

受邀表演的樂團團員必須至少有一位台灣人。(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受邀表演的樂團團員必須至少有一位台灣人。(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一切就這麼簡單的開始:讓年青一代回來台灣會館,也趁此機會一起送愛給其他國家,而串起大家行動的是一顆『為台灣』的心!」HELLO TAIWAN成員表示。8年後,HELLO TAIWAN開啟嶄新的一頁,加入了江明信、王劭文兩位生力軍,讓熱門音樂會拓展到更多結合老中青三代的親子活動,並發起以Hello Taiwan為台灣人共同商標、共同招牌,串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舉辦有關台灣和台灣人的文化活動。

為了讓Hello Taiwan更具體,江明信特別聘起專業設計師打造及註冊新的商標,製作識別旗幟,讓舉辦活動的單位可以懸掛,同時設計帽子、口罩和吉祥物作為外交等使用。談及背後的意義,成員們說,其實他們就是想打造一支不是國旗的「國旗」,透過軟性的力量展現台灣認同以及台灣一直與世界同在,讓HELLO TAIWAN成為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一個免費公共財。

這幾年來,HELLO TAIWAN在國際上參與了許多公益,包括2012珊迪颶風、2013菲律賓海燕颱風、紐約勵馨基金會家暴關懷、台灣陽光基金會氣爆燙傷、海地馬修颶風、拯救亞馬遜森林和新冠肺炎個人防護裝備捐贈等。希望讓各界知道,台灣與國際連結,感受到台灣的溫暖。

HELLO TAIWAN不單單參與公益也舉辦、贊助許多大型活動,就是希望讓台灣的力量被看見,並做到另類的外交。(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HELLO TAIWAN不單單參與公益也舉辦、贊助許多大型活動,就是希望讓台灣的力量被看見,並做到另類的外交。(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HELLO TAIWAN不單單參與公益也舉辦、贊助許多大型活動,就是希望讓台灣的力量被看見,並做到另類的外交。(圖/HELLO TAIWAN授權提供)

而近來最大型的活動就是2019年HELLO TAIWAN與洛杉磯台美商會成功合作舉辦美國職棒洛杉磯道奇隊HELLO TAIWAN日,接著又與紐約大都會簽約,成為2020第16屆台灣日主要贊助單位,不過因疫情關係推遲至2021賽季,順利在去年8月29日舉行,當時引發台美兩地關注。談及未來的期望,HELLO TAIWAN表示,他們會繼續保持這初衷努力,預計今年會舉辦NBA G League的長島籃網隊慶賀農曆新年球賽、紐約台灣巡禮、和正在洽談中的珍珠奶茶節與台灣紀錄片全美巡迴放映等,至於紐約大都會台灣日,已確定會續辦。

不只美國,希望讓全世界都能看見台灣,所以他們也正努力與全球各地台灣人組織聯繫合作中,歡迎在其他國家的台灣人加入HELLO TAIWAN。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美國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94要客訴】謝宜容聲明對槓賴清德?神隱多日拋影片道歉2024.11.22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