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左圖為全基因體的變異點;右圖為棘蛋白上的變異點。(圖/擷取自中研院網站)
從1月初桃園機場清潔人員遭入境旅客感染Omicron開始,疫情一路延燒到社區、家庭、銀行、餐廳、校園、安親班、遠雄自貿港區,加上高雄港群聚、北市房仲案、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傳播鏈以及數條不明感染鏈多點爆發,1個月內本土病例暴增逾400例。昨(29)日各大媒體報導高雄一名7旬老翁(案18775)和一名確診的工程行員工(案18352)在社區停車空間「無交談」(據稱對方有咳嗽)擦身約2分鐘便染疫,更加印證Omicron的高傳播力。
中央研究院表示,Omicron比過去的變異株具備更多變異點,增加入侵細胞的機會和免疫逃脫性,這也說明了為何Omicron可以在1個月內搶走Delta的衛冕者寶座。
2021年11月24日,南非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發現Omicron(B.1.1.529)。科學家也發現Omicron比過去的變異株具備更多的單位點變異(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 SNV)和缺失變異(deletion),並演化出新的子型。
中研院指出,Omicron比原始武漢株多了59個新變異點,有22個變異點發生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其中12個變異點落在棘蛋白上與人類細胞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結合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上,不僅增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機會,新產生的變異也增加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辨識Omicron的難度,造成疫苗脫逃現象。
▲Omicron不用1個月就搶走Delta的衛冕者寶座。(圖/擷取自中研院網站)
Omicron快速席捲全球,成長率在多國超越前任魔王株Delta(B.1.617.2),成為世界主要病毒株。「中研院新冠病毒全球變異即時監測網」分析來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 (GISAID)中超過700萬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體序列,結果顯示Omicron(紅色曲線)快速增加,在大多數國家超越Delta(綠色曲線)。在Omicron的BA.1(桃機群聚相關)、BA.2(高雄港群聚,媒體戲稱為「Omicron的妹妺」)、BA.3三個子型中,BA.1是主流子型,但在某些國家(例如丹麥、印度、菲律賓等)BA.2的感染者暴增,甚至超過BA.1。近日桃園機場防疫人員染疫案和高雄港傳播鏈中也發現BA.2。BA.3比起BA.1和BA.2有更多的變異位點,但目前感染人數仍有限,尚未在國內出現,需要繼續觀察其未來走勢。
中研院指出,具有高傳播力的新變異株出現之後,原本的主流變異株會被取代,新變異株從一開始發現,成長到高峰,到被來者取代,這病毒競爭歷程的長短會受到病毒本身的特性和傳播力、發生國家疫情發展的時空環境背景以及所採取的防疫作為、疫苗涵蓋率等因素影響。
根據GISAID上的資料,比較Omicron、Delta、Alpha的競爭,結果顯示 Omicron比Delta和Alpha成長更快,若以變異株在資料中首次發現的時間記錄為變異株首次出現時間,Omicron平均花不到1個月就穩定超越Delta,而Delta 平均花5個月才超越Alpha(B.1.1.7)。若以變異株發生的比率超過1%的時間點作為變異株出現時間,Omicron平均只花約20天就穩定超越Delta,而Delta平均花超過2個月才超越Alpha。可見Omicron的傳播速度相當快。
Omicron能夠快速躍升當前主要病毒株,中研院直指兩大關鍵:一、Omicron基因體序列中多了許多新變異,造成疫苗對Omicron辨識力降低,提高免疫逃脫 (immune escape)機會,因此增加突破性感染的機會。加上疫苗對之前的主要變異株有相當的防禦力,病毒爭奪宿主的競爭之下,Omicron感染力更加提升;二、Omicron感染以侵襲上呼吸道為主,較多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患者,感染者有更高的機會繼續傳播,增加病毒傳染的可能性。不過Omicron對肺細胞感染力下降,住院與重症的機會較低。